《别三子》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后山先生集》中。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刻画了分别之时三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以及诗人的感受。诗中刻画描写、叙述与感慨虽然简短,但至深的骨肉之情含蓄其中,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山东东平人郭概由朝清郎调任提点成都府路州狄。由于他生活贫困,无力赡养家室,于是便让他的妻子和一女二子随外祖父入川就养,自己则留下来侍奉老母。《别三子》这首诗便是陈师道在临别时为表达不忍离别的悲痛之情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夫妻到死才能同葬一墓穴,父子生活贫困不得不分离。
天下难道真有这种伤心事?过去只听说今天亲眼见到。
母亲在前三个子女跟在后,眼望着他们却不能去追随。
可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使我走到这步悲惨的田地!
有个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已懂得人间生离死别之悲。
躺在我怀里总也不肯起来,害怕我从此永远离开他们。
大儿咿咿哑哑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穿衣不会行礼作揖。
叫一声“爹呀,我就要走啦”,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痛心。
小的这男孩还在襁褓之中,有慈母抱在怀中形影不离。
你的哭声还萦绕在爹耳中,我心里的悲痛世人谁能知道?
注释
(1)死同穴:死后同葬墓穴,意谓只有死后才能在一起。
(2)宁有此:难道有这种夫妇父子不能相保的事?
(3)熟视不得追:熟视:久久凝视。不得追:不能追回。
(4)胡不仁:意谓老天为何这样无情。
(5)至于斯:沦落到这种境况。
(6)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一般指十五岁以上。这里指女儿刚刚十五岁。
(7)枕我:意为拉着我。
(8)拜揖未胜衣:拜揖:叩头作揖。未胜衣:不能穿戴成人的衣冠,意谓年纪幼小。
(9)襁褓:背负小儿所用的布兜。
(10)抱负有母慈:有慈爱的母亲背抱。
(11)我怀人得知:我的心情谁能知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陈师道的诗
相关推荐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
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别韦少府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别程女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别子才司令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别诗二首·其一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别宋常侍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