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戏谑笔调催促试官加快阅卷速度,同时描绘了杭州中秋月色与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色。前六句写中秋月色普照之美,以“官居似蓬岛”自嘲中见闲适;中间六句以夸张手法渲染钱塘潮声势,如“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之喻气势磅礴;末四句切入正题,以“添蜡烛”催考官速判卷,而“白袍如立鹄”则生动刻画考生焦急等待之态。全诗将自然奇观、人文戏谑与仕途关怀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诗风。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催试官考较戏作》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时值中秋,杭州举行科举考试,苏轼担任监试官。诗中“八月十八潮”指钱塘江大潮,为当地胜景。苏轼见考生焦急等待放榜,又逢大潮将至,遂戏作此诗催促同僚考官加快阅卷,既缓解紧张气氛,亦表达对考生的体贴。“凤咮堂”“剑潭桥”均为杭州地名,诗中融入地方风物,更显真实生动。
翻译注释
翻译
八月十五的晚上,无论哪里的月色都很好。
不需挑剔住在茅草屋还是楼房,我居住的地方就像蓬莱岛一样。
凤咮堂前的野橘,正是果熟飘香,剑潭桥边秋意深,荷花也老了。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壮观程度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又像披挂出战的十万兵马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
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
世上机缘少,人生幸会难,这般的美景,这般的旅行,哪能两者得兼呢?
希望你听到这些之后能够从此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等着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
注释
(1)蓬岛:蓬莱山。
(2)凤咮堂:在杭州凤凰山下。
(3)鲲鹏:《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海,“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组练:组甲、练袍,指武装部队。
(5)白袍:指未仕的士子,宋代没有官职的人依宋制穿白袍。
(6)立鹄:即鹄立,形容伸颈踮脚盼望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重山·晚过黄渡
过客能言隔岁兵。连村遮戍垒,断人行。飞轮冲暝试春程。回风起,犹带战尘腥。
日落野烟生。荒萤三四点,淡于星。叫群创雁不成声。无人管,收汝泪纵横。
鼓笛慢·乱花丛里曾携手
乱花丛里曾携手,穷艳景,迷欢赏。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阻游人来往。好梦随春远,从前事、不堪思想。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
永夜婵娟未满,叹玉楼、几时重上。那堪万里,却寻归路,指阳关孤唱。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
梦武昌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余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题元处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深愁喜友人至
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
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
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犹对古城荒。
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
秋日怀九华旧居
吾道在五字,吾身宁陆沈。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渡江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