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先秦〕老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注释

翻译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6)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7)强:强健,自强不息。

(8)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9)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0)袭常:袭承常道。

全文拼音版

dàojīngshíèrzhāng
tiānxiàyǒushǐwèitiānxiàzhīzishǒuméishēndàisāiduìménzhōngshēnqínkāiduìshìzhōngshēnjiùjiànxiǎoyuēmíngshǒuróuyuēqiángyòngguāngguīmíngshēnyāngshìwèicháng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诗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先秦〕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七章)

〔先秦〕老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先秦〕老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先秦〕老子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第十三章)

〔先秦〕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道人北山来

〔宋代〕王安石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

开田故岁收,种果今年尝。

告叟去复来,耘锄尚康强。

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

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