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先秦〕老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翻译注释

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1)善为士者:一作「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2)容:形容、描述。

(3)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4)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5)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6)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7)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8)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9)浊:动态。

(10)安:静态。

(11)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全文拼音版

dàojīngshízhāng
zhīshànwèishìzhěwēimiàoxuántōngshēnshíwéishíqiángwèizhīróngruòdōngshèchuānyóuruòwèilínyǎnruòhuànruòbīngzhījiāngshìdūnruòkuàngruòhùnruòzhuózhuóérjìngzhīqīngāndòngzhīshēngbǎodàozhěyíngwéiyíngnéngxīnchéng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诗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三章

〔先秦〕老子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先秦〕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先秦〕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十四章)

〔先秦〕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先秦〕老子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五十章)

〔先秦〕老子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先秦〕老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先秦〕老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