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

〔先秦〕孔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作品简介

《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篇,共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儒客圣师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翻译注释

翻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

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

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後,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

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

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4)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5)《雍》:《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6)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7)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8)林放:鲁国人。

(9)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10)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1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1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1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14)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15)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16)女:同汝,你。

(17)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18)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19)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0)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2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2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24)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5)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6)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27)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28)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29)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30)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3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32)媚:谄媚、巴结、奉承。

(3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3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3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36)监:同「鑑」,借鑑的意思。

(37)二代:这里指夏商二代。

(38)郁郁:文采盛貌。

(39)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40)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4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42)科:等级。

(43)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44)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45)爱:爱惜的意思。

(46)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47)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48)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49)战栗:恐惧,发抖。

(50)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51)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52)摄:兼任。

(53)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4)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55)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56)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57)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58)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9)纯:美好、和谐。

(60)皦:音jiǎo,音节分明。

(61)绎:连续不断。

(62)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6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6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6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66)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67)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68)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69)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全文拼音版

lùn··piān
kǒngziwèishìtíngshìrěnshúrěn
sānjiāzhěyōngchèziyuēxiāngwéigōngtiānzisānjiāzhītáng
ziyuērénérrénrénérrén
línfàngwènzhīběnziyuēzāiwènshēníngjiǎnsàngníng
ziyuēzhīyǒujūnzhūxiàzhīwáng
shìtàishānziwèirǎnyǒuyuēnéngjiù
duìyuēnéng
ziyuēcéngwèitàishānlínfàng
ziyuējūnzisuǒzhēngshèràngérshēngxiàéryǐnzhēngjūnzi
zixiàwènyuēqiǎoxiàoqiànměipànwèixuànwèi
ziyuēhuìshìhòu
yuēhòu
ziyuēzhěshāngshǐyánshī
ziyuēxiànéngyánzhīzhēngyīnnéngyánzhīsòngzhēngwénxiànnéngzhēngzhī
ziyuēguànérwǎngzhěguānzhī
huòwènzhīshuōziyuēzhīzhīshuōzhězhītiānxiàshìzhūzhǐzhǎng
zàishénshénzàiziyuē
wángsūnjiǎwènyuēmèiàoníngmèizàowèi
ziyuēránhuòzuìtiānsuǒdǎo
ziyuēzhōujiānèrdàiwénzāicóngzhōu
zitàimiàoměishìwèn
huòyuēshúwèizōurénzhīzizhītàimiàoměishìwèn
ziwénzhīyuēshì
ziyuēshèzhǔwèitóngzhīdào
zigònggàoshuòzhīyángziyuēěràiyángài
ziyuēshìjūnjǐnrénwèichǎn
dìnggōngwènjūn使shǐchénchénshìjūnzhī
kǒngziduìyuējūn使shǐchénchénshìjūnzhōng
ziyuēguānéryínāiérshāng
āigōngwènshèzǎi
zǎiduìyuēxiàhòushìsōngyīnrénbǎizhōurényuē使shǐmínzhàn
ziwénzhīyuēchéngshìshuōsuìshìjiànwǎngjiù
ziyuēguǎnzhòngzhīxiǎozāi
huòyuēguǎnzhòngjiǎn
yuēguǎnshìyǒusānguīguānshìshèyānjiǎnránguǎnzhòngzhī
yuēbāngjūnshùsāiménguǎnshìshùsāiménbāngjūnwèiliǎngjūnzhīhǎoyǒufǎndiànguǎnshìyǒufǎndiànguǎnshìérzhīshúzhī
zishīyuēzhīshǐzuòcóngzhīchúnjiǎochéng
fēngrénqǐngjiànyuējūnzizhīzhìwèichángjiàn
cóngzhějiànzhīchūyuēèrsānzihuànsàngtiānxiàzhīdàojiǔtiānjiāngziwèiduó
ziwèisháojǐnměiyòujǐnshàn
wèijǐnměiwèijǐnshàn
ziyuēshàngkuānwèijìnglínsàngāiguānzhīzāi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孔子的诗

相关推荐

论语·阳货篇

〔先秦〕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季氏篇

〔先秦〕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

〔先秦〕孔子

【其一·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其二·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其三·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四·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五·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其八·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其九·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其十·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其十一·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十二·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学而篇

〔先秦〕孔子

【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3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4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5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6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7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8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9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10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第11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12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13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14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15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16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子张篇

〔先秦〕孔子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泰伯篇

〔先秦〕孔子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尧曰篇

〔先秦〕孔子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先进篇

〔先秦〕孔子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子路篇

〔先秦〕孔子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