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送灶即事

〔近代〕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作品简介

《庚子送灶即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01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于送灶日。首句写送灶时的祭品,次句是说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典当了衣服来筹办香烛等贡品。最后两句说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变卖了,所以,缺少的祭品哪里仅仅只是没有一只黄羊。诗句通俗晓畅,通过一次简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动,在轻松幽默中寄托些微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当时家庭经济的困顿拮据,同时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创作背景

《庚子送灶即事》这首诗作于1901年2月11日晚上,也就是旧历1900年庚子腊月二十三——旧俗所谓祭灶日之夜。

此时,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已达半年多,清王朝在向各帝国主义屈膝求和,正如这个封建小朝廷在所谓《自责诏》中所云:“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搜刮以尽。造成社会凋敞,农村破产,老弱转乎沟壑,妇孺流离失所,全国人民处于深重的苦难中。这一年,鲁迅的祖父仍系于杭州狱中,父亲病死已五年,家庭屡遭“变故”,从南京读书度寒假的鲁迅在绍兴使他有机会亲历目睹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

据周作人日记:“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余和一首(角黍杂猊糖,一尊腊酒香。返嗤求富者,岁岁供黄羊)。大雪。诗稿存后。“

鲁迅当时正回家过寒假。遇到家里有这样的习俗,有感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注释

(1)送灶:民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传说灶神一年一度要在这一天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因此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祭典。

(2)即事:见事即兴而作。

(3)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

(4)胶牙糖:鲁迅撰有《送灶日漫笔》一文,其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引谢学墉《送灶诗》:“忽闻爆竹乱成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饧,糖。

(5)典衣:1896年10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入困顿,要靠“典衣”(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

(6)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

(7)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

(8)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月晨炊而灶神形现,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以腊月祀灶而荐(献供)黄羊焉。”

全文拼音版

gēngsòngzàoshì
zhǐjiāotángdiǎngōngbànxiāng
jiāzhōngchángshǎohuángyáng

相关推荐

玉烛新·白海棠

〔清代〕顾太清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宋代〕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山亭柳·赠歌者

〔宋代〕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西河·垂杨里

〔近代〕王国维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玉兰花

〔明代〕文徵明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