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援辞

〔先秦〕佚名

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

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

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

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

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

作品简介

《狐援辞》是先秦时期流传于齐国的一首政治讽喻诗,收录于《吕氏春秋·贵直论》。全诗以齐国大夫狐援直谏遭刑的史实为背景,通过“先出衣絺纻,后出满囹圄”的鲜明对比,揭露政令反复导致的民生凋敝。“鲋入而鲵居”以鱼喻人,暗讽奸佞当道;结尾将狐援与比干、子胥并列,构建直臣赴死的悲壮谱系。诗中重复出现的“斮”(斩首)字强化了暴政意象,参差句式与悲慨呼告交织,形成先秦讽谏诗特有的激切风格,展现了早期士人“以命抗争”的精神传统。

创作背景

《狐援辞》此诗创作背景与齐湣王(约前300—前284年在位)时期的暴政直接相关。据《吕氏春秋》载,齐湣王拒绝狐援关于“忧社稷”的谏言,反而将其斩于东闾。诗中“有人自南方来”暗指楚国势力渗透,“朝为草而国为墟”预言了后来燕将乐毅破齐、临淄化为废墟的史实(前284年)。该诗作为现存最早的齐国士人殉难诗篇,既是对“稷下学宫”谏议传统的最后挽歌,也是战国末期君主专制加剧的血泪见证,其叙事被《战国策》《新序》等多部典籍转引。

翻译注释

翻译

先出走啊,还能穿着细葛麻,在异国享受自由;后出走啊,只能为亡国奴,身陷囹圄。

如今,我目睹人民恓恓惶惶,无所归属,向东逃亡,茫然不知该去往何处。

有人来自遥远的南方,像孱弱的鲫鱼归附齐国,又像凶悍的雄鲸傲居朝纲。

他让别人的国家变成废墟,他让别国的朝廷变成了荒野。

殷商有比干苦谏致死,吴国有伍子胥直言身亡,齐国有我狐援敢于冒死犯上。

齐王已不采纳我如此忠直的劝谏,还要将我杀害在东城门广场。

哦,我是该杀呀,因为我与比干、子胥二人肝胆一样!

注释

(1)絺纻:细葛布。

(2)囹圄:牢狱。

(3)洋洋:无所归貌。

(4)鲋:鲫鱼。

(5)鲵:雄鲸。

(6)比干:商代贵族,是纣王的叔父。因多次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7)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胜越国,越国屈服求和,他劝夫差“去疾草如尽”,夫差不听。夫差伐齐国,图谋争霸,他又劝谏夫差先除心腹之疾,夫差仍不听。后夫差赐剑命他自杀。

(8)若:此。

(9)斮:同“斫”。

(10)东闾:齐国东门。

(11)每:当,应该。

(12)参:列入。

全文拼音版

yuán
xiānchūchīzhùhòuchūmǎnlíng
jīnjiànmínzhīyángyángrándōngzǒuérzhīsuǒchù
yǒurénnánfāngláiér
使shǐrénzhīcháowèicǎoérguówèi
yīnyǒugànyǒuziyǒuyuán
yòngruòyányòucuòzhīdōng
měicuòzhěcānèrzizhě

相关推荐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代〕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慈乌夜啼

〔唐代〕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李邕

〔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