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魏晋〕陶渊明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

(1)和: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

(2)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元康《肇论疏》说“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故改名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一卷,《刘程之集》五卷。因为刘曾作柴桑县令,故诗人称其为刘柴桑。

(3)山泽:山林湖泽,代指隐居之处。这里指刘遗民劝作者隐居庐山。

(4)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5)胡事:为何,为什么。

(6)乃:竟,竟然。

(7)踌躇:犹豫不决,驻足不前。

(8)直:只,仅仅。

(9)故:缘故。

(10)索居:独居,孤独地生活。

(11)良辰:指良辰之美景。

(12)奇:珍奇,稀奇。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13)挈杖:持杖,拄杖。挈:提。

(14)西庐:指作者在柴桑的上京里旧居。柴桑在九江西南二十里,故称“西庐”。

(15)涂:同“途”,道路。

(16)茅茨:茅屋。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

(17)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

(18)新畴: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

(19)畬: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20)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东风谓之榖风。”

(21)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

(22)醪:浊酒。

(23)饥劬:饥渴劳苦。劬:劳累。

(24)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此处为比喻薄酒。

(25)男:喻醇酒。一说“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又说指刘柴桑之女。

(26)良:很,甚,极其。

(27)栖栖:忙碌不安貌。

(28)共相疏:谓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

(29)称:符合,相当。《韩非子·五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30)奚:何,疑问词。

(31)去去:指岁月的渐渐流逝。

(32)百年外:指死后。

(33)翳如:隐没,消失。如,好像, 如同。

和刘柴桑拼音版

liúcháisāng
shānjiǔjiànzhāoshìnǎichóuchú
zhíwèiqīnjiùwèirěnyánsuǒ
liángchén怀huáiqièzhànghuán西
huāngguīrénshíshíjiànfèi
máojiùzhìxīnchóuyīngshē
fēngzhuǎnchūnláojiě
ruòsuīfēinánwèiqíngliángshèng
shìzhōngshìsuìyuègòngxiāngshū
gēngzhīchènyòngguòsuǒ
bǎiniánwàishēnmíngtóng

作品简介

《和刘柴桑》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诗人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从陶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为陶渊明对好友刘程之哭诉衷肠之言。结构上,全诗可分为两段。“山泽久见招”至“新耕复应畲”为第一部分,解释为何不与友人结伴,独身隐居的理由。“穀风转凄薄”以下是第二段,诗人对友人进行安慰和劝勉。诗歌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创作背景

《和刘柴桑》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宋代〕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宋代〕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