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五之桂林

〔唐代〕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作品简介

《送任五之桂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律诗,为送友人赴桂林而作。诗中通过“楚客孤舟”“越水引棹”点明送别场景,以“山两乡别”“月千里貌”抒写空间阻隔中的离情,后联借“羁谴”“虎豹”暗喻仕途艰险,末句“寒色”“苦节”既写桂林风物之清冷,又赞友人坚守节操之志。全诗融情于景,含蓄深沉,在苍凉的意象中寄托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勉励,展现了王昌龄边塞送别诗特有的悲壮与慷慨。

创作背景

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

翻译注释

翻译

楚地的游子在孤舟中醉饮,眼看越地的江水即将牵引船桨(要启程出发)。

青山分隔出两地的离别,明月带着跨越千里的容颜(照耀着分别的人)。

被贬谪的人如同被绳索束缚,在偏僻幽静的地方能听到虎豹的叫声。

桂林的寒意依然存在,(我)会以坚贞的气节为榜样,坚守自己的操守。

注释

(1)楚客:犹迁客。指任五。

(2)越:通“粤”,古民族名,居江浙闽粤之地,谓之“百越”。

(3)羁谴:因贬谪流放而旅居他乡。一种系丝绳以射飞鸟的箭。

(4)纶:钓丝。

(5)桂林:指唐桂州。

(6)苦节:指于逆境之中,坚守节义。

全文拼音版

sòngrènzhīguìlín
chǔzuìzhōuyuèshuǐjiāngyǐnzhào
shānwéiliǎngxiāngbiéyuèdàiqiānmào
qiǎntóngzēnglúnyōuwénbào
guìlínhánzàijiézhīsuǒxiào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桂林

〔唐代〕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桂林路中作

〔唐代〕李商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游桂林诸山记

〔清代〕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 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宋代〕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