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华严阁

〔明代〕徐熥

佛火悬青嶂,钟声下翠微。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佛火悬青嶂,钟声下翠微。

寺庙中的佛灯烛火悬在如屏障的青山上,青绿的山色渐渐变淡,寺庙的钟声敲响了。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在这漫天飞雪的天气里,一阵寒风吹过这,十分凄清,仍然还有一位僧人缓缓归来。

注释

(1)青嶂:如屏障的青山。

(2)翠微:青绿的山色。

逢雪宿华严阁拼音版

féngxuě宿huáyán
huǒxuánqīngzhàngzhōngshēngxiàcuìwēi
xiāoxiāofēngxuěyóuyǒusēngguī

作品简介

《逢雪宿华严阁》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雪夜山寺为背景,前两句“佛火悬青嶂,钟声下翠微”构建出立体的宗教空间——佛火高悬于青嶂之巅,钟声俯临于翠微之间,垂直的空间调度暗含神圣与世俗的对话;后两句“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以“萧萧”摹风雪之声,在万物蛰伏的极端环境中,独行僧人的身影成为精神坚守的象征。全诗语言凝练如宋人小品,二十字间完成从宏阔空间到微小个体的诗意聚焦,展现明代闽中诗派“清音独远”的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

《逢雪宿华严阁》此诗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1620年),徐熥作为闽中十子之一,其诗作常融合禅趣与画意。诗中“华严阁”应指福州鼓山华严寺,该寺以《华严经》立名,素有“风雨不出僧”的传统。“风雪夜归僧”的意象,既受唐代刘长卿“风雪夜归人”的启发,但将世俗行旅转化为宗教修行——与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静态禅意不同,徐诗更强调动态中的坚守。这种将地理实景与精神象征相结合的写法,是晚明佛教世俗化进程中禅诗创作的代表性呈现。

作者介绍

徐熥(1561—1599),字惟和,号幔亭,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万历十六年举人。他博学工诗,才名早著,其诗风格俊爽,尤擅七律,是明末闽中诗派的代表人物。亦喜藏书。著有《幔亭集》,并编有《晋安风雅》。徐熥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逢杨开府

〔唐代〕韦应物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