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

〔魏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作品简介

《四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四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象:春水充盈、夏云变幻、秋月皎洁、冬松傲寒,通过意象的精准捕捉展现四季更迭之美。全诗仅二十字,却以"满""多""扬""秀"四个动词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生命力,形成"一句一景"的蒙太奇效果。诗中未直接抒情,而诗人对自然的挚爱和隐逸情怀已渗透于字里行间,体现了陶诗"外枯中膏"的艺术境界,是古代田园诗中"以少总多"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四时》此诗应作于陶渊明归隐后期(约公元410-420年间)。诗人经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仕途挫折后,在庐山脚下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南朝文论家钟嵘《诗品》称其"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此诗正是其返璞归真阶段的产物。学者推测可能为《时运》组诗的残篇,或为教导晚辈认识自然即兴所作,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翻译注释

翻译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彩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朗照,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严寒的高岭上一棵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注释

(1)泽:水积聚的地方。《释名》:下而有水曰泽。

(2)奇峰:喻夏季云彩的形状。

(3)明辉:明亮的光辉。

(4)寒松:一作“孤松”。

全文拼音版

shí
chūnshuǐmǎnxiàyúnduōfēng
qiūyuèyángmínghuīdōnglǐngxiùhánsōng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四言诗·祭母文

〔近代〕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四时读书乐·其一

〔宋代〕翁森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