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歌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一首短篇叙事诗。此诗通过描写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亦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的凄凉亦沧桑的心情。此诗虽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用语却十分简练、含蓄,处处体现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读来感情真挚,哀婉凄凉。
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
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其歌调能使人愁煞。
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还有抽泣兼哽咽。
寻声去见唱歌的人,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
独自靠着船帆立,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
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双眼像是在坠明月。
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么凄切。
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
(3)澄彻:明亮。
(4)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5)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6)樯:船的桅杆。
(7)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8)真珠:即珍珠。
(9)明月:古代珍珠名。
(10)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
(11)终:一作“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起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沈阴曀曀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夜夜曲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阶阴。
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夜到渔家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夜游宫·一派明云荐爽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
夜渡两关记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