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李彦深过聊城》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乱世重逢为背景,抒写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首联“围城十月”直述聊城被蒙古军围困的惨烈,与“异县相逢”的辛酸形成强烈对比;颔联以“南去雁”“北归人”作比,倾吐身陷囹圄的无奈与对友人自由的羡慕;颈联借匡衡、虞翻典故,自嘲功名未展、命运多舛;尾联“老眼天公”更是将悲愤推向极致,却以“无用说悲辛”的旷达收束。全诗沉郁顿挫,字字血泪,堪称金末丧乱诗的代表作。
喜李彦深过聊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好友李彦深来到聊城探访身被拘管的元好问。老朋友的突然来访,给诗人那痛苦而屈辱的囚徒生活带来了线喜悦,同时也勾起了诗人亡国遗臣的无限辛酸。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下,诗人写下了《喜李彦深过聊城》这首诗歌。
翻译注释
翻译
往日,在围城困守了整整十月,战火中苦挣扎与鬼为邻,如今与朋友在他乡欣然相会,我头上已添了白发簇新。
只恨我,不如那南飞的大雁,羡煞你呵却是个北归的行人。
我好比长于说《诗》的匡衡,功名的福分本自微薄,我又像离开国都的虞翻,骨相多蹇命运艰屯。
老眼昏花的天公,从来就只是如此颠倒,身处穷途的遗民,也无须互诉无限的酸辛。
注释
(1)围城十月: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汴京被围,至天兴二年正月崔立与蒙古议降,蒙古军撤围,前后长达十个月。
(2)鬼为邻:与鬼为邻,意思是离死亡不远。
(3)异县:意思就是他乡,这里指聊城。
(4)独:副词,表示对比与转折的意思,略同于“却”。
(5)匡鼎:就是西汉经学家匡衡,汉元帝时官至丞相,后得罪免为庶人。他对《诗经》深有研究,故说“言诗”。
(6)去国:离开国都。国:都城。
(7)虞翻:三国时东吴人,曾任孙权的骑都尉之职。后因多次犯颜直谏,贬官交州(在今广东、广西一带),他自恨命运不好,曾表示生时无人可与互相交谈,死后当以青蝇作为吊客,并说:“使天下有一人为知己,足以无恨。”
(8)骨相:人的骨骼相貌。古人认为骨相可以决定人的贫富祸福。
(9)屯:艰难、困顿。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赠李彦猷郭伯达二首·其一
才气无双家世,中朝第一名俦。
茂蔼登龙士誉,醉挥倚马词头。
南郑囊封倜傥,西昆诗律深幽。
自古卜邻识面,与君正合交游。
赠李彦猷郭伯达二首·其二
豪气从来角出,雄文未易肩俦。
学骥翻输牛后,点蝇误失龙头。
经火初惊玉美,饮风久识兰幽。
他日相期林下,幅巾与赤松游。
渔家傲·送李彦恢宰旌德
休惜骑鲸人已远。风流都被仍云占。腰下锦绦缠宝剑。光闪焰。人间莫作牛刀看。
见说河阳花满县。相邀更约疏狂伴。幸有小蛮开小燕。须少款。玉堂此去知非晚。
西江月·寿李彦祥
近岁忆游竹里,今年来遇生朝。平生洒落邑中豪。邂逅风神不老。
赏尽山阳烟景,去翻亳海云涛。太行晴色任秋高。人与黄花长好。
题江湖胜览卷赠李彦晖
万里一孤舟,常年事胜游。
星河三峡夜,烟树五湖秋。
迹拟玄真子,名齐博望侯。
翻怜蓬荜士,白首卧林丘。
李彦泽从余求卫公兵法
卫公少时已知兵,坐谈压倒韩擒虎。
一朝委事虬须帝,南歼荆盗北锄虏。
出其绪馀教君集,犹谓四夷莫予侮。
乃知机略妙无比,攻城破阵一仰俯。
当时传公挟异术,云祲孤虚自默数。
可怜痴儿尚诡怪,至作齐东野人语。
我家旧畜公遗书,片段飘零十得五。
开囊取拾送君读,想见明窗口如鼓。
玉舆消息渺吴越,铁骑纵横暗江浦。
学成出去清胡尘,莫道儒生不能武。
寄李彦端
嘉树蔼夏绿,清风动虚襟。
念君有高趣,劳我径寸心。
伫立东城曲,日夕见云岑。
以兹世多故,忘彼升与沉。
聊乐在书籍,佩玉怀所钦。
华池散帙步,当户鸣幽禽。
兰生已覆井,泉响迥出林。
醉将山口月,弹作弦上音。
明月照别鹤,遗音戛南金。
何当坐松石,从尔听瑶琴。
送李彦方副使入闽
海邦赤子穷无告,诏遣儒臣着绣衣。
天禄阁中书灏灏,越王山下马騑騑。
鱼风满港榕阴合,燕雨侵帘荔子肥。
一道澄清俄顷事,使星还向紫垣飞。
戏李彦平李德邵
人生贵适意,自苦良亦痴。
百年同梦幻,富贵安所施。
我生世缘薄,疲弱不可支。
纷华岂不佳,自觉心已辞。
归来时自笑,抚手长嗟咨。
人生行乐耳,勋业知何时。
两李近豪放,高怀不少卑。
谪仙已云殁,流风宛在兹。
平子韵绝俗,豪逸真吾师。
万事一粲然,不复论成亏。
邵公檗庵下,操心常苦危。
易象鲁春秋,忧乐常相随。
端居谈利害,羌夷可鞭笞。
近亦能稍稍,笑语随儿嬉。
平居如二子,廊庙真所宜。
人岂不自省,何必求蓍龟。
漫游恐未免,慎勿差毫釐。
世事足反覆,纷纷尽如斯。
错固不足道,谊也亦为之。
请复铭座右,政可为吾规。
前言戏之耳,未来容可追。
李彦益过景城以诗寄之
闻说安仁过东县,却撩梅福欲归心。
画船长是半日到,秋水而今几尺深。
人散渡头飞鹭下,月明波底老龙吟。
一杯相属知何日,驿路蝉声急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