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即位之初国事商,路线政策依父王。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先王之道太精深,阅历未丰心惶惶。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纵有群臣来相助,犹恐闪失欠妥当。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登位年轻缺经验,家国多难真着忙。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继承先王治国道,任贤黜佞肃朝纲。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父王英明又伟大,佑我勉我身安康。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即位之初国事商,路线政策依父王。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先王之道太精深,阅历未丰心惶惶。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纵有群臣来相助,犹恐闪失欠妥当。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登位年轻缺经验,家国多难真着忙。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继承先王治国道,任贤黜佞肃朝纲。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父王英明又伟大,佑我勉我身安康。
《周颂·访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拜谒周武王庙时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歌。全诗一章,十一句,前二句说明拜武王庙的宗旨;中六句表白心迹,希望群臣帮助;末四句祈祷武王神灵保佑。章法错综,结构谨严。这首短诗以成王的口吻表达出来,一是希望众老臣辅佐自己,因此用词谦恭;二是拿继承先王之道说事,假先王之威来教导老臣。可谓蕴籍含蓄,意味深长。
这是周成王朝周武王庙,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周武王为太子时,因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得以直接掌权,处理朝政,控制大局,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后又协助回归的文王征服西方诸侯,攻伐征战,亦老到内行。文王去世,武王即位,无惊无险,不仅局势平稳,而且国力迅速增强,一举完成灭纣革命,乃是水到渠成。成王即位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武王于克殷后二年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尚处孩提时期的成王根本无法填补,因此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辅佐。摄政只不过是通向新王正式治国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周公不仅要日理万机,处理朝政,而且要逐步树立起新王即成王的天子权威,《周颂·访落》便反映出这种树立权威的努力。
关于《周颂·访落》的作者,有人说是成王自作,有人说是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代成王立言。其创作时间,应是在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时。《毛诗序》云:“《访落》,嗣王谋于庙也。”这个朝先王之庙、谋于群臣之举,郑玄笺认为是在“成王始即政”时。孔颖达疏对这一时间所作的界定更为明确:“此‘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此篇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由于“成王始即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在继武王位之时,一是在周公摄政结束还政之时。郑笺用“始即政”是一个含混的时间概念,因此孔疏的明确界定十分必要。后世出现了因含混而生的歧解。如朱熹《诗集传》在《周颂·闵予小子》篇末云:“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指《周颂·访落》《周颂·敬之》《周颂·小毖》)放此。”周时对亡父行“三年之丧”(期限为二十五月)礼,然则朱熹所说已不是“始即政”之际。还有学者认为《周颂·访落》作于周公还政之后,释“家多难”为管叔、蔡叔、武庚和淮夷之难,其理解与诗的原义大相径庭。
新王权威的树立,关键在于诸侯的态度。先王在世,诸侯臣服;然先王去世,新王即位,以前臣服的诸侯未必全都视新王如先王。成王始即政,对诸侯的控制自然比不上武王时牢固,原先稳定的政治局面变得不那么稳定而处处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这也十分自然。帝王的更替,特别是幼弱的帝王取代成熟强大的帝王,给诸侯提供了权力再分配的机会,局势不稳的根源即在于此。使诸侯回到自己的牢固控制中来,便成为周王室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时周王室的象征是成王,而实际的掌权者则是摄政的周公,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访落》所体现的正是周公的思想,不过用成王的口气表达而已。
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振鹭于飞,于彼西雝。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於皇时周!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
思皇多祜,烈文辟公。
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