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间即事

〔宋代〕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作品简介

《道间即事》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创作背景

黄公度以状元步入仕途,因不愿阿附奸相秦桧而罢官,后又因作《分水岭》诗被流放,但他对个人得失持乐观态度。《道间即事》这首诗是写羁旅行役中所见所感,借景物抒发自己恬然自适情怀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观。

翻译注释

翻译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秋时候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住在旅店里,在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注释

(1)乍寒乍暖:忽冷忽热。

(2)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3)村垆:乡村酒店。

(4)邮:驿站、旅舍。

(5)方寸:指心。

(6)怡怡:和悦顺从。

(7)粗裘:粗布衣服。

(8)粝食:粗米饭。

(9)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全文拼音版

dàojiānshì
huāzhījìnyīngjiānglǎosāngjiàncánmián
bàn湿shībànqíngméidàozhàhánzhànuǎnmàiqiūtiān
cūnjiǔshuínéngyóushījìnǒurán
fāngcùnshìqiúshíxíngxiān

作者介绍

黄公度(1109一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贬肇庆府通判,桧死回京城,授考功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

黄公度的诗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二章

〔先秦〕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第一章

〔先秦〕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三章

〔先秦〕老子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观内柏树赋

〔唐代〕魏徵

览大钧之播化,察草木之殊类。雨露清而并荣,霜雪沾而俱悴。唯丸丸之庭柏,禀自然而醇粹。涉青阳不增其华,历元英不减其翠。

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干霄汉以上秀,绝无地而下临。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秉四时而一心。

灵根再徒,兹庭爰植。高节未彰,贞心谁识。既杂沓乎众草,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志耿介其何极?若乃春风起于蘋末,美景丽乎中园。水含苔于曲浦,草铺露于平原。成蹊花乱,幽谷莺喧。徒耿然而自抚,谢桃李而无言。至于日穷于纪,岁云暮止。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

顾众类之飒然,郁亭亭而孤峙。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聊染翰以寄怀,庶无亏于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