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是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七哀诗三首》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翻译注释
翻译
都城长安混乱无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托身来到南方的荆州避难。
亲戚对我表示悲伤,朋友攀着我的车辕告别。
出门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辘辘的妇女,正把亲生的婴儿放进草丛中丢弃。
她虽然回头听到了婴儿的号哭.但还是挥泪毅然离去。
我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死,我母子两人都保全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策马离开此地,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
向南边走过汉文帝的陵墓,回头眺望混乱中的长安城。
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写《下泉》诗的作者的心情,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
注释
(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2)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
(3)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jué)、郭汜(sì)等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余人。
(4)遘患:作乱。遘,通“构”,构成。
(5)中国:京师。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6)委身:托身。委,托付。
(7)适:往。
(8)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9)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舍的情状。
(10)蔽:遮蔽,遮盖。
(11)弃:丢弃。
(12)顾:回头看。
(13)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14)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15)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16)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连同其后的汉景帝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17)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18)悟:领悟。
(19)喟:叹息。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粲的诗
相关推荐
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偶题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七夕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
夙驾鸣鸾启阊阖,霓裳遥裔俨天津。
五明霜纨开羽扇,百和香车动画轮。
婉娈夜分能几许,靓妆冶服为谁新。
片时欢娱自有极,已复长望隔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