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桓

〔先秦〕诗经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祥。威风凛凛的武王,拥有英勇的兵将,安抚了天下四方,周室安定兴旺。啊,功德昭著于上苍,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注释

(1)绥万邦:绥:和。万邦:指密、崇、奄等属国。一说指天下各诸侯国。

(2)娄:同“屡”,屡次。一说大。

(3)匪解:匪:非,不。解:同“懈”,懈怠。

(4)桓桓:威武的样子。

(5)保:拥有。

(6)士:指武士。一说杰出之人。

(7)于以: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

(8)克:能。

(9)家:周室,周王宗室。

(10)於昭:於:叹词。昭:光明,显耀。

(11)皇以间之:皇:皇天。间:通“瞷”,监察。之:指殷商。

周颂·桓拼音版

zhōusòng··huán
suíwànbānglóufēngniántiānmìngfěixièhuánhuánwángbǎoyǒujuéshìfāngdìngjuéjiāzhāotiānhuángjiànzhī

作品简介

《周颂·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先说天下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然后讲周武王克商,天下安定,王朝稳固。全诗一章,一共九句,通篇语言雍容典雅,呈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创作背景

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周颂·桓》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

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

据学者考证,《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周颂·桓》这首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相关诗文

周颂·清庙

〔先秦〕诗经

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周颂·时迈

〔先秦〕诗经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周颂·有客

〔先秦〕诗经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周颂·我将

〔先秦〕诗经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颂·良耜

〔先秦〕诗经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周颂·敬之

〔先秦〕诗经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周颂·访落

〔先秦〕诗经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