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谒三忠祠

〔清代〕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作品简介

《崖门谒三忠祠》是清初诗人陈恭尹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总写诗人情绪;颔联描写诗人拜古祠,敬忠烈,表明自己平生与古代仁人相同;颈联叙述复明无望,向山海发出抱怨;尾联表明对忠烈的敬仰,也吐露诗人的心声。全诗借凭吊三位忠烈,将古今融为一炉。抒写亡国哀痛,格调沉郁深切,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崖门谒三忠祠》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诗人途经崖门,凭吊患烈,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注释

(1)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

(2)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

(3)萧萧:摇动的样子。

(4)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5)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6)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7)苍苔:青苔。

(8)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全文拼音版

ménsānzhōng
shānxiāoxiāofēngyòuchuīliǎnglàngzhìjīnbēi
shēngwànghuāng殿diànshízǎichóurénlái
hǎishuǐyǒuménfēnshàngxiàjiāngshānxiànhuá
tíngzhōujiānnánwèixiàngcāngtáijiùbēi

作者介绍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十二岁丧母,十四岁明亡,十五岁补南明唐王朝诸生而同年唐王兵败被杀,十七岁时父亲陈邦彦因参加桂王朝抗清被捕就义,全家遇难,只他一人幸免逃匿。因继父志,不肯事清,辞家远游。后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工诗,沉郁顿挫,多写亡国之痛。有《独漉堂集》。终生不在清朝应试和出仕,保持遗民志节。

陈恭尹的诗

相关推荐

小雅·何草不黄

〔先秦〕诗经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宋代〕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雨晴

〔唐代〕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古意

〔宋代〕梅尧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送别覃孝廉

〔唐代〕韦应物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

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

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

却巫

〔明代〕王守仁

卧病空山无药石,相传土俗事神巫。

吾行久矣将焉祷,众议纷然反见迂。

积习片言容未解,舆情三月或应孚。

也知伯友能为厉,自笑孙乔非丈夫。

三人成虎

〔两汉〕刘向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庞葱曰:“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春愁

〔唐代〕韦庄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桐庐县作

〔唐代〕韦庄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