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1)海畔:海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2)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3)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4)若:如果。
(5)身千亿:佛家语。千亿,极言其多。
(6)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7)故乡:这里指长安。作者祖籍河东,在长安出生、长大。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1)海畔:海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2)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3)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4)若:如果。
(5)身千亿:佛家语。千亿,极言其多。
(6)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7)故乡:这里指长安。作者祖籍河东,在长安出生、长大。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