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边塞诗名篇,以恢弘意象抒写戍边者的孤寂。前两句"黄河远上"的逆视角与"孤城万仞"的险峻,构建苍凉的时空背景;后两句"羌笛怨柳"的乐府传统与"春风不度"的残酷现实,形成希望与绝望的情感碰撞。全诗以"远-孤-怨-不度"为情感递进,将地理阻隔升华为生命困境的象征,展现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美学特质。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凉州词》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年)王之涣游历河西时。凉州(今甘肃武威)作为唐与吐蕃交战前线,"玉门关"既是实指也是文化隔绝的符号。诗中"杨柳"暗用《折杨柳》曲调,其"春风不度"的绝望感影响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今敦煌阳关景区立有此诗碑刻。
翻译注释
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4)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5)何须:何必。
(6)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7)度:吹到过。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