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独吟

〔唐代〕白居易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

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人各有自己的癖好,我的癖好唯在诗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一切尘缘都已消弭,只有此病没有除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每当遇上美丽风景,就像面对亲戚旧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放声吟咏一首好诗,像与玄妙事理相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自从客居浔阳江上,多半在这山中居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有时新诗刚刚写成,独自踏上东岩山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身体倚靠白石崖壁,手攀着青葱的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

狂吟惊动山林深壑,猿猱山鸟都来窥觑。

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

我担心被世人嗤笑,故来到这无人之处。

注释

(1)癖:癖好,嗜好。

(2)章句:章节与句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此指诗句。

(3)万缘:佛教指一切因缘,即事物的因果关系。此处指自己与功名利禄之间的关系。白居易《酒功赞》:“万缘皆空时乃之功。”

(4)此病:指写诗,这是自嘲之词。

(5)亲故:亲戚朋友。

(6)恍:仿佛。

(7)神遇: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和事理,进入到一个“如有神”的境界。《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8)江上客:江边的客人,此处指自己住在浔阳江附近。

(9)山中住:白居易在庐山结有草堂。

(10)林壑:树林、山沟。

(11)窥觑:偷偷地看。

(12)嗤:讥笑、嗤笑。

(13)就:来到。

山中独吟拼音版

shānzhōngyín
rényǒuzàizhāng
wànyuánjiēxiāobìngwèi
měiféngměifēngjǐnghuòduìhǎoqīn
gāoshēngyǒngpiānhuǎngruòshén
wèijiāngshàngbànzàishānzhōngzhù
yǒushíxīnshīchéngshàngdōngyán
shēnbáishíshǒupānqīngguìshù
kuángyínjīnglínyuánniǎojiēkuī
kǒngwèishìsuǒchījiùrénchù

作品简介

《山中独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闲适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痴迷。此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独特的癖好;接四句写自己每逢美景而高咏;再接八句写其对诗境的追求;末二句言独自狂吟,独自欣赏。这首诗用语平淡,但写得情绪奔放,有声有色。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江州之后,白居易的思想开始由“兼济天下”向“独善其身”转变,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诗,此诗为其中之一。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山中闻杜鹃

〔宋代〕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山中寡妇

〔唐代〕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

〔唐代〕卢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山中

〔唐代〕司空图

全家与我恋孤岑,蹋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麋大出寒林。

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昨夜前溪骤雷雨,晚晴闲步数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