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无所依托的极苦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离开长安的情景;三、四句感叹路途遥远、行役艰难;五、六句由征途的艰险渲染胸中的波澜;七、八句借前人诗句写离别景物,突显诗人在逆境中坚贞的品质;最后两句写诗人乡泪独洒,孤苦无告,表现其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这首诗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袭用古诗词句而自创新境,令人读之自然浑成。
途中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
翻译注释
翻译
怅然心忧告别了京邑,匆匆西去那小城金墉。
路途遥遥哟足有千里,山川邈邈哟绵亘百重。
大风狂呼啸漫卷大地,白云涛汹涌出自群峰。
茂盛的是那园中柔柳,直立的是那山上劲松。
客子的心情极不快乐,思乡的泪水流满面容。
注释
(1)悠悠:忧思貌。
(2)鼎邑:鼎是三足两耳的古器。相传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为九鼎,遂以为传国之重器。后人谓得天下为定鼎。邑,古代称王畿为邑。鼎邑合称则为京都,这里指长安。
(3)去去:令人速去之词,离开此地而往彼地。
(4)金墉:古城名。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西北角上一小城。魏晋时被废的帝、后都安置于此。城小而固,为攻战戍守要地。隋代洛阳城西迁后,金墉遂在洛阳之东。今称故址为阿斗城。墉,城墙,坦墙,泛指小城。
(5)盈:有余,多出。
(6)亘:延续不断,连绵不尽。
(7)地:指地籁,泛指起风的时候地面上种种孔穴所发出的声音。《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
(8)郁郁:茂盛的样子。
(9)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10)乡泪:思乡之泪。
(11)无从:指无随从之物。《礼记·檀弓上》:“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杨炯的诗
相关推荐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途经秦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途中书情寄沣上两弟因送二甥却还
华簪岂足恋,幽林徒自违。
遥知别后意,寂寞掩郊扉。
回首昆池上,更羡尔同归。
途中早发
中庭望启明,促促事晨征。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水流白烟起,日上彩霞生。
隐士应高枕,无人问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