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蒙笼

〔宋代〕黄庭坚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作品简介

《上大蒙笼》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大蒙笼的自然环境,作者以自己行进途中所见为线索,层层叙写,揭示出大蒙笼的偏僻、险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后半部分写大蒙笼的民风,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全诗运用白描,描述真实,对认识北宋时期激烈的阶级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创作背景

大蒙笼是江西太和县境内的一个偏僻山区。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为调查新法盐政的实行情况深入山区农村,写了许多纪行叙事、反映民病,指斥时政的诗歌,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良吏的民胞物与的精神。《上大蒙笼》就是其中的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黄雾昏昏沉沉的是小石门,苔藓盖地荒山草路无人迹。

苦竹伸入夭际的是大石门,留有虎迹的兔行小道姑且倚身休息。

阴风搜索着树林山鬼在呼啸,千丈寒藤缠绕着崩裂的山石。

清风源里居住有人家,在山里放牧牛羊也种植桑麻。

向来刁蛮无理轻慢官府,试把他们叫来询问缘故。

衣冠服饰都合汉家礼仪官民本如父子,只因吏役骚扰以至如此。

从前这穷乡有了米无食盐,今天有了盐却无食米。

只求官吏清廉不爱钱,长使儿孙辈辈听驱使。

注释

(1)大蒙笼:山区地名。是当时太和县一个穷乡。

(2)小石门:作者经过的地名。下文“大石门”亦然。

(3)虎迒兔蹊聊倚息:在老虎和兔子走过的地方暂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蹊,小路。

(4)崩石:将要崩塌的高险的山石。

(5)清风源:地名。大蒙笼山区的村落。

(6)牛羊在山亦桑麻:意思是说,因地瘠山险不能耕种,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7)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此地老百姓向来强梁,常和官府捣乱,我就叫他们来问问什么缘故。陆梁,住在山陆的人,性情强梁。嫚(màn),轻慢,侮辱。

(8)衣冠汉仪民父子:百姓的衣着举动很有礼貌,合乎汉家的威仪,和朝廷的人并无分别。

全文拼音版

shàngménglóng
huángmíngmíngxiǎoshíméntáicǎorén
zhúcāntiānshíménhángliáo
yīnfēngsōulínshānguǐxiàoqiānzhànghánténgràobēngshí
qīngfēngyuányǒurénjiāniúyángzàishānsāng
xiàngláiliángmānguānshì使shǐqiánwèn
guānhànmínzicáorǎozhīzhì
qióngxiāngyǒushíyánjīnyǒutiánshí
dànyuànguānqīngàiqiánzhǎngyǎngérsūntīng使sh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诗奇崛瘦硬,词亦清旷,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等。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仕途坎坷,晚年屡遭贬谪。艺术追求“不俗”境界,诗书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宋代文化巨匠。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上之回

〔唐代〕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