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蒙笼》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大蒙笼的自然环境,作者以自己行进途中所见为线索,层层叙写,揭示出大蒙笼的偏僻、险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后半部分写大蒙笼的民风,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全诗运用白描,描述真实,对认识北宋时期激烈的阶级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大蒙笼是江西太和县境内的一个偏僻山区。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为调查新法盐政的实行情况深入山区农村,写了许多纪行叙事、反映民病,指斥时政的诗歌,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良吏的民胞物与的精神。《上大蒙笼》就是其中的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黄雾昏昏沉沉的是小石门,苔藓盖地荒山草路无人迹。
苦竹伸入夭际的是大石门,留有虎迹的兔行小道姑且倚身休息。
阴风搜索着树林山鬼在呼啸,千丈寒藤缠绕着崩裂的山石。
清风源里居住有人家,在山里放牧牛羊也种植桑麻。
向来刁蛮无理轻慢官府,试把他们叫来询问缘故。
衣冠服饰都合汉家礼仪官民本如父子,只因吏役骚扰以至如此。
从前这穷乡有了米无食盐,今天有了盐却无食米。
只求官吏清廉不爱钱,长使儿孙辈辈听驱使。
注释
(1)大蒙笼:山区地名。是当时太和县一个穷乡。
(2)小石门:作者经过的地名。下文“大石门”亦然。
(3)虎迒兔蹊聊倚息:在老虎和兔子走过的地方暂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蹊,小路。
(4)崩石:将要崩塌的高险的山石。
(5)清风源:地名。大蒙笼山区的村落。
(6)牛羊在山亦桑麻:意思是说,因地瘠山险不能耕种,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7)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此地老百姓向来强梁,常和官府捣乱,我就叫他们来问问什么缘故。陆梁,住在山陆的人,性情强梁。嫚(màn),轻慢,侮辱。
(8)衣冠汉仪民父子:百姓的衣着举动很有礼貌,合乎汉家的威仪,和朝廷的人并无分别。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上之回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一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上巳将过金陵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销。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上京即事五首·其四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上王尚书
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
手持云篆题新榜,十万人家春日长。
上皇三台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陈文惠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
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