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宴席上创作的限韵诗,这首诗写立春之日游宴的场景,先写京都郊外的春色,后写开怀畅饮的喜悦。整首诗的情调较为积极向上,表达了诗人对春景和友人的喜悦之情。全诗描绘细致,情景交融,自然流畅,格调清新活泼。
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
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朝廷举办了封禅泰山大典。王勃入朝献《宸游东岳颂》,应举及第,被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征为府修撰。《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此诗是他在长安任职时所作的一篇宴席上的限韵诗。
翻译注释
翻译
长安冬季的日光略带寒意,京畿―带春光融洽。
郊外的梅枝上迟开的梅花凋落了,郊野的杨柳正在发芽。
流水弹奏着美妙的音乐,翻涌的云彩带来雨意引发诗思洒落花笺。
清澈的美酒一杯接一杯,暂时为我们平时的交往欣喜吧。
注释
(1)春日:立春日。
(2)乐游园:古苑名,也叫作“乐游苑”“乐游原”。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南郊。原为秦时的宜春苑,西汉宣帝时改建成乐游苑,唐时成为长安士女节日游玩的胜地。
(3)赋韵:限韵作诗。唐初文人游宴,限韵作诗之风盛极一时。
(4)帝里:帝都。《晋书·王导传》:“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这里指长安。
(5)寒光尽:寒冷的气候已消尽,即是说春已降临。
(6)神皋:皋,通“高”。《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长安古代属雍州,地势高敞,古人认为是天神所在的方位。秦汉时代的帝王在这里建了许多神祠,祭祀天帝。张衡《西京赋》:“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下,实惟地之奥区神皋。”即以神皋代指长安京畿一带。
(7)春望浃:远望已是一片融融的眷光。浃,融洽,融和。
(8)梅郊:开着梅花的郊外。
(9)晚英:迟开的花朵。
(10)柳甸:通往乐游园的长满柳树的郊向。唐代长安盛植柳树,行人远离,亲友相送到城外,折柳枝相赠为一时风俗。
(11)惊初叶:柳枝上新放的绿叶叫人看了惊喜不止。初叶,新放的绿叶。
(12)流水:古琴曲有《流水》。相传为春秋时俞伯牙所制。《列子·汤问》载,俞伯牙向往流水,就弹起《流水》曲,他的朋友钟子期听了,便说他弹出了江河浩瀚奔腾的声音和气势,伯牙把子期当作知音。
(13)奇弄:奇妙的乐曲。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
(14)崩云:翻涌的云。
(15)洒:下雨。诗中指敏捷的诗思通过笔墨写在花笺上而成诗篇。
(16)芳牒:花笺,精美的诗笺。
(17)清尊:酒杯的美称。尊,同“樽”。
(18)湛:清澈的样子。洒以色清为上品。
(19)暂喜:一时高兴。
(20)平生接:平时的交往。接,交往,友谊。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勃的诗
相关推荐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日野行
骑马踏烟莎,青春奈怨何。
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
柳艳欺芳带,山愁萦翠蛾。
别情无处说,方寸是星河。
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春居杂兴·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二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
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
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春雨后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春晴泛舟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二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春别诗四首·其四
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花任风吹。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