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此诗是王维陷安史之乱被拘菩提寺时所作,赠予友人裴迪。全诗仅四句,却集中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政治罗网、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前两句“舍罗网”“辞世喧”直斥乱世纷争如网缚身,欲拂衣而去;后两句以“策藜杖”的闲适形象与“桃花源”的理想之境呼应,暗用陶渊明典故,宣示对世俗的决绝。语言凝练如偈语,在困厄中凸显精神自由之志,是王维后期禅意诗风的典型代表。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迫受伪职,后因《凝碧池》诗暗怀故国之思获赦,但仍被拘于菩提寺。此诗作于困守期间,裴迪常来探视。“罗网”既指叛军控制,亦喻官场束缚;“桃花源”不仅是隐逸象征,更暗含对唐室未复的忧愤与对净土的追寻。诗中“安得”二字透露出无奈中的渴望,反映乱世文人于政治夹缝中求精神出路的复杂心态。
翻译注释
翻译
哪里能够得到逃脱叛军的罗网,我将振去衣上的尘土,远离尘世的喧嚣。
悠然地拄着藜杖,归隐到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地方去。
注释
(1)又示:王维有七绝《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首,此诗即继之而作,故云“又示”。
(2)安得:怎么才能求得、哪里能等得到。
(3)罗网:捕鸟的罗和捕鱼的网。罗,《全唐诗》校:“一作尘。”
(4)拂衣:抖衣去尘。
(5)世喧:尘世的喧。
(6)策:拄杖。
(7)藜杖:用蔡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8)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之地。武陵渔夫偶然间来到了土地肥沃、桑竹林立的桃花源,桃花源与世隔绝,不受当朝徭役赋税的压迫。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非常想念桃花源,想要再找,却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菩萨蛮·忆未来人
蔷薇未洗胭脂雨,东风不合催人去。心事两朦胧,玉箫春梦中。
斜阳芳草隔,满目伤心碧。不语问青山,青山响杜鹃。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菩萨蛮·春愁
斜阳山下明金碧。画楼返照融春色。睡起揭帘旌。玉人蝉鬓轻。
无言空伫立。花落东风急。燕子引愁来,眉心那得开。
菩萨蛮·玉京人去秋萧索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