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

〔明代〕何景明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燕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作品简介

《鲥鱼》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咏鲥鱼,讽刺君王重口体之养而劳民伤财,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远君子。诗以颔联为中坚,首联写鲥鱼被帝王看重,颈联写营运时情况,尾联抒发感叹,都为鲥鱼入宫后赐宦官而不及荐祖庙而铺设。全诗咏鲥鱼,但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重在讽刺,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

创作背景

何景明于公元1502年(弘治十五年)登进士第,时年十九岁,授中书舍人,其任职期间,曾屡屡触怒宦官佞幸,以致九年间于中书舍人位不得升迁。明武宗在位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劝其秉政勿挠,言辞颇激烈,未被采纳,因告病还乡。刘瑾败后,何景明经李东阳荐举复职,不久,又上《应诏陈言治安疏》呈明武宗,针对其收养太监家奴钱宁为义子等弊端,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任”。《鲥鱼》此诗即是诗人针对宦官专横当道之时政所作的讽刺诗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尽管风沙满天,送鲥鱼的驿骑仍在奔驰,遇上炎热的暑天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

(1)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

(2)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

(3)先:抢先。

(4)鲜:时鲜食品。

(5)及:到。

(6)中珰:宦官。珰:冠饰。

(7)第:宅第,府第。

(8)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

(9)开:设,此指主持。

(10)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

(11)筵:筵席。

(12)风尘:风沙。

(13)驰:奔驰。

(14)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15)玉筯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

(16)敢:岂敢。

(17)望:盼望。

(18)传:颁赐,赏赐。

全文拼音版

shí
yuèshízhìyānzhīwèiyànxiān
xiānbiànzhōngdāngjiànshúshuíkāiqǐnmiàoyán
báifēngchénchí驿yántiānbīngxuějiāngchuán
yínlínkānliánzhùjīnpángǎnwàngchuán

作者介绍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信阳(今河南信阳)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共倡复古,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较李更为通变。其诗清新俊逸,《鲥鱼》《侠客行》等作别具一格;散文亦简洁有法度。反对宦官专权,正直敢言。著有《大复集》,虽38岁英年早逝,但文学成就突出,与李梦阳并称"李何",共同奠定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理论基础。

何景明的诗

相关推荐

〔明代〕杨慎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鹦鹉救火

〔南北朝〕刘义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八尺

〔清代〕顾炎武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金山寺

〔宋代〕梅尧臣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送王孝廉觐省

〔唐代〕李白

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

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

相思无昼夜,东注似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