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咏鲥鱼,讽刺君王重口体之养而劳民伤财,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远君子。诗以颔联为中坚,首联写鲥鱼被帝王看重,颈联写营运时情况,尾联抒发感叹,都为鲥鱼入宫后赐宦官而不及荐祖庙而铺设。全诗咏鲥鱼,但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重在讽刺,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
鲥鱼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燕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何景明于公元1502年(弘治十五年)登进士第,时年十九岁,授中书舍人,其任职期间,曾屡屡触怒宦官佞幸,以致九年间于中书舍人位不得升迁。明武宗在位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劝其秉政勿挠,言辞颇激烈,未被采纳,因告病还乡。刘瑾败后,何景明经李东阳荐举复职,不久,又上《应诏陈言治安疏》呈明武宗,针对其收养太监家奴钱宁为义子等弊端,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任”。《鲥鱼》此诗即是诗人针对宦官专横当道之时政所作的讽刺诗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尽管风沙满天,送鲥鱼的驿骑仍在奔驰,遇上炎热的暑天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
(1)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
(2)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
(3)先:抢先。
(4)鲜:时鲜食品。
(5)及:到。
(6)中珰:宦官。珰:冠饰。
(7)第:宅第,府第。
(8)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
(9)开:设,此指主持。
(10)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
(11)筵:筵席。
(12)风尘:风沙。
(13)驰:奔驰。
(14)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15)玉筯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
(16)敢:岂敢。
(17)望:盼望。
(18)传:颁赐,赏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何景明的诗
相关推荐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金山寺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送王孝廉觐省
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
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
相思无昼夜,东注似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