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宋代〕王安石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作品简介

《贾生》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五言咏史诗。此诗以西汉贾谊为吟咏对象,前四句勾勒其少年明辨、刚直不阿的形象,"自信肯依违"的反问凸显其坚持己见的品格;后四句抒发深沉感慨,"死者若可作"的设问暗含对当世无同道者的失望,"应须蹈东海"更以决绝之语表达孤愤。全诗在咏史中寄寓现实关怀,将贾谊的悲剧与变法者的孤独处境相映照,体现了王安石"矫世变俗之志"(《宋史》评语),其峭拔劲健的语言风格典型反映了"荆公体"的特质。

创作背景

据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王安石年谱》考证,《贾生》此诗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新法推行受阻时期。诗中"今人谁与归"暗指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旧党,而"蹈东海"典出《后汉书·独行列传》,喻宁死不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曾以贾谊自比,此诗是其以历史人物浇自我块垒的典型作品,展现了改革者在"举世非之"环境中的精神困境,与《孤桐》诗"岁老根弥壮"可互为参看。

翻译注释

翻译

西汉初期有个洛阳人,少年就能辨明是和非。

痛陈时政慷慨又激烈,坚信自己不肯乱追随。

如果古人现在都复活,今天我们究竟要跟谁?

与其跟着鲁仲连跳海,不如效法贾谊的行为。

注释

(1)洛阳子:贾谊是洛阳人,故称“洛阳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少年:指贾生入仕时颇为年轻。

(3)明是非:明辨是非。

(4)所论:指贾谊《陈政事疏》等论著。

(5)感慨:慷慨激昂。

(6)肯依违:哪肯依违两可。

(7)应须:如要的意思。

(8)蹈东海:投海而死。

(9)涕沾衣:眼泪沾湿了衣裳。

全文拼音版

jiǎshēng
hànyǒuluòyángshàoniánmíngshìfēi
suǒlùnduōgǎnkǎixìnkěnwéi
zhěruòzuòjīnrénshuíguī
yīngdǎodōnghǎidànzhān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江西临川人。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力图富国强兵,虽争议巨大却影响深远。文学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峭拔简劲,政论犀利,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等传诵千古。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改革精神与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贾客词

〔唐代〕刘禹锡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贾客词

〔唐代〕刘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贾人食言

〔近代〕邹弢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呼救命。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但予十金?”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捕鱼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或曰:“何以不就?”

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