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屏风诗》是隋代女诗人大义公主创作的一首诗,载于《隋书·列传四十九》。诗可分两段。前八句为第一段,紧扣陈后主的屏风而写对社会变迁无常的感慨;后八句为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的感慨。全诗表面上是凭吊陈朝之亡,实际上是在怀念故国北周为隋所灭,己身流落“虏庭”,作者睹物伤怀,慨叹万分,大有昭君远嫁之哀。此诗感情深沉,在哀婉曲折之中透有清绮之韵。
书屏风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大义公主被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这是把她当作隋朝的宗室女儿看待,希望她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的友好关系。公主在这方面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杨坚覆其邦国、灭其宗族的行径,又无法释然于怀。同样,杨坚对这位前朝的公主,表面上恩惠有加,内心中却难以信任。大业九年(589),隋攻灭南方的陈,隋文帝将陈后主宫中的一架屏风赐给大义公主。这本是表示恩惠的手段。但大义公主从屏风上的绘画,联想到陈的覆亡,又联想到北周王朝和个人的命运,写下《书屏风诗》这首无限伤感的诗篇。
翻译注释
翻译
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
荣华富贵,不能常保,豪华的池苑台观,最后总是被夷为一片平地。
富贵荣华转眼即空,不过在史书上添些记载而已。
饮酒哪里还有欢快情致?听歌也不能解除忧愁。
我本是中原皇家宗室,因为和亲而嫁到北方胡地,远离家乡漂泊。
突然听到皇室已沦亡,中原改朝换代,不禁内心纷乱,不能自主。
自古以来都有今昔兴替的感慨,不单是我会作这样的阐发分解。
只有那《明君曲》,仅仅是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伤之情。
注释
(1)等:同。
(2)朝暮:自朝至暮,指时间之短暂。
(3)池台:池苑台观,贵族的园林。
(4)平:这里是毁坏的意思。
(5)空事:徒然。
(6)丹青:指绘画。一说指史书。古代丹册记勋,青史纪事。宋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7)恒:常。
(8)讵:岂,难道。
(9)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10)怀抱:指内心。
(11)纵横:形容心绪纷乱,不能自主。一说豪横,指称霸天下。魏曹丕《报孙权书》:“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纵横之志。”
(12)申名:阐发,分解。
(13)明君曲:指歌咏王昭君的诗作,晋以后诗人多有《明妃怨》等作品,大都以哀伤远嫁为主题。明君,即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书室名可斋或问其义作诗告之
得福常廉祸自轻,坦然无媿亦无惊。
平生秘诀今相付,只向君心可处行。
书幽芳亭记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榝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问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自笑客行久,我行定几时?
绿杨已可折,攀取最长枝。
翩翩弄春色,延伫寄相思。
谁言贵此物?意愿重琼蕤。
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
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
临玩忽云夕,杜鹃夜鸣悲。
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