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五代〕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作品简介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一说吴让皇杨溥)作了俘虏北上渡江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李煜全集》中。此诗描写了家国破败的残败景象,表达了亡国君主愁苦不堪的心境和对迷茫未来的担忧。全诗写得情真意切,符合初亡国君主的心理特点。

创作背景

据记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金陵城被宋军攻陷,南唐灭亡。次年正月,李煜肉袒出降,被宋军押至宋城汴京,被宋封为具有讽刺意味的“违命侯”。他被押解北上,在渡口上回望自己的故都石头城,不禁潸然泪下,作了《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这首七律。

翻译注释

翻译

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当年的吴国宫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陵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注释

(1)中江:水名,古三江之一。《尚书·禹贡》记载:“东为中江,入于海。”是长江的中下游。

(2)石城:南唐国都,即石头城,战国时楚国称之为金陵,到三国时期孙权改称石头城。

(3)江南:“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苏南地区,江西东北部上饶、景德镇、九江等地区,浙江北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区,安徽南部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九华山)及徽州地区,为典型意义上的狭义江南。

(4)江北:长江以北地区,相对长江以南而言,包括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5)吴苑:犹言“吴宫”,多指王朝兴亡,不必确指。

(6)广陵: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的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淮安市。

(7)岫:山,峰峦。

全文拼音版

zhōngjiāngwàngshíchéngxià
jiāngnánjiāngběijiùjiāxiāngsānshíniánláimèngcháng
yuàngōngwéijīnlěngluò广guǎnglíngtái殿diànhuāngliáng
yúnlóngyuǎnxiùchóuqiānpiànguīzhōulèiwànháng
xiōngrénsānbǎikǒukānxiánzuòliáng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君主,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亡国后作品如《虞美人》《浪淘沙》等,抒写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哀婉凄绝,开拓了词的境界。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毒杀。其词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被誉为“词中之帝”,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煜的诗

相关推荐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渡江大风

〔清代〕袁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黄河

〔南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明代〕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宋代〕张炎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