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

〔宋代〕王安石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早晨耕地,眼前草茫茫一片;傍晚耕地,田里水流潺潺。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早晨耕地直到露水落下,傍晚耕地一直到月亮升起。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自己没留一丝粮食的好处,主人却有千箱万箱的粮食堆积。

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

看那天上明亮的星星,空有虚名,怎能和我相比?

注释

(1)潏潏:水涌出貌。

(2)睆:(眼睛)鼓出看。

(3)空名:虚名。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拼音版

shèngnóngshīshíshǒu··sān··gēngniú
cháogēngcǎomángmánggēngshuǐ
cháogēngxiàgēngliányuèchū
máozhǔyǒuqiānxiāngshí
huàntiānshàngxīngkōngmíng

作品简介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咏物诗。此诗以耕牛辛勤劳作为主题,前四句通过"朝耕""暮耕"的重复与"露下""月出"的时间延展,突出其任劳任怨的形象;后四句以"无毛利"与"千箱实"的强烈对比,揭示劳动者与受益者的不平等关系。结句借天上星辰为喻,在质朴语言中寄寓深刻的社会观察,体现王安石作为改革家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熙宁变法期间(1069-1076),为和梅尧臣(字圣俞)《农具诗》而作。诗中"千箱实"典出《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暗指国家粮储;"天上星"指牵牛星,既呼应牛的形象,又隐喻农民如星辰般默默奉献却不得其报。王安石通过农耕意象,为其"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改革措施提供文学注脚,展现政治家的诗学表达。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江西临川人。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力图富国强兵,虽争议巨大却影响深远。文学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峭拔简劲,政论犀利,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等传诵千古。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改革精神与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安石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宋代〕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宋代〕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代〕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