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朝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描写了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诗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全诗笔调轻健活泼,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该诗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诸生身份从军,担任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僚。三年后自贵州回故乡海宁,船过洞庭湖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长风吹浪,阴云笼罩,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
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
起初看时火一样的落日像是在天边燃烧,给那碧波染上了一层红色,然而当落日西沉月亮未升起的时候天色变得昏暗起来。
船中的舟子都回首望着东方,期待着月亮的升起,然而湖水吞吐着素月,原来水神也挽留着她迟迟不肯放她出来。
一会儿一轮明月忽然从波心跃出,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上下激射,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
月色清明,寒光直射湖底,那本来在水中吐珠戏嬉的骊龙被这通明的清光照得目眩神摇,
于是潜伏到水下的最深处去,再不敢衔珠清吟了。
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
人世间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的机会很是难得,心情舒畅地返回路过洞庭湖也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远远的听到渔夫唱着渔歌而来,才突然明白今天是中秋之夜。
注释
(1)霾云莽:霾云:阴云。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2)蓬蓬:云气升起的样子。
(3)冒:覆盖。
(4)乍:刚刚。
(5)敛容:本指严肃其容,这里指日落月上之际天空呈现出一时的昏暗。
(6)故:乃。
(7)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8)须臾:一会儿。
(9)镜面:指月亮。
(10)空明:通明透亮。
(11)骊龙:黑色的龙。
(12)腾踔:跳跃。
(13)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14)翻: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查慎行的诗
相关推荐
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月二首·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中秋觅酒
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
哪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
感激时难遇,讴吟意未休。
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
中秋月二首·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闻笛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月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中秋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
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
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
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
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戎虏行当剪,鲸鲵立可诛。
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