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唐代〕李商隐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作品简介

《武夷山》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透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无奈;次句则表达对往昔欢聚不再的惆怅;后两句通过武夷洞中的毛竹与老去的曾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全诗以流霞酒、空中箫鼓等意象,造出一种超脱尘世、怀念往昔的氛围,情味悠长而感伤。

翻译注释

翻译

(被称为曾孙)的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今天所听到的空中箫鼓声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能听到。

武夷洞里长满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再也没来。

注释

(1)流霞酒一杯:流霞酒是传说中的仙酒。

(2)空中箫鼓:出自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

(3)生毛竹:出自武夷山神话传说。

(4)曾孙:曾孙是神仙对众乡人的称呼,因为神仙的年龄小者几百岁,大者上千岁,所以这样称呼。

全文拼音版

shān
zhǐliúxiájiǔbēikōngzhōngxiāoshíhuí
dòngshēngmáozhúlǎojìnzēngsūngènglái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杰出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其诗构思精密,语言瑰丽,善用典故与象征,开创“朦胧诗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情感深挚,含蓄隐晦。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终生潦倒。诗作多抒写个人失意与时代苦闷,七律成就尤高,对宋代西昆体及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游武夷山记

〔清代〕袁枚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游山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睾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江城子·武夷山里一溪横

〔宋代〕李纲

武夷山里一溪横,晚风清。断霞明。行至晞真、馆下月华生。仙迹灵踪知几许,云缥缈,石峥嵘。

羽人同载小舟轻,玉壶倾。荐芳馨。酣饮高歌,时作步虚声。一梦游仙非偶尔,回棹远,翠烟凝。

游武夷山二首·其二

〔宋代〕韦骧

融结山川凿混元,谁为窟宅遗神仙。

三千曾会幔亭客,十六仍标洞府天。

崖有珍苞不缘种,棺遗清骨莫知年。

披图昔谓多增饰,至此方知画未全。

游武夷山二首·其一

〔宋代〕韦骧

一溪秋水碧溶溶,逆掉扁舟溯晚风。

卧看峰峦耸奇势,心疑造化炫殊功。

宾云曲断笙箫远,机石苔荒组织空。

仙理冥冥难究诘,抽簪归隐羡刘公。

武夷山

〔元代〕佚名

武夷山水东南绝,行人往来慕高节。

千言万语写不尽,举头一览群峰列。

苍松怪石势欲奔,峭壁雄崖怒相颉。

中藏万古心,就隐三寸舌。

神仙事渺茫,俯仰愧中辍。

静观物理总纷纭,只好投簪共樵说。

朝从鹿豕游,夜伴溪云歇。

芒鞋竹杖任徘徊,长啸高吟恣怡悦。

饥餐古桧精,渴饮幽泉洁。

我来武夷山,老景成饕餮。

烦师借问九曲溪,终南捷径何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