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

〔唐代〕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作品简介

《采地黄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白描手法揭露中唐社会的贫富悬殊。全诗通过农民采挖地黄(草药)换马粮的悲惨事件,展现"人不如马"的残酷现实。前四句写天灾导致饥荒的生存困境;中四句用"凌晨"到"薄暮"的时间跨度,凸显劳动与收获的极端不对等;后六句通过"朱门"与"饥肠"的强烈对比,完成对统治阶级的尖锐批判。诗中"啖肥马""照地光"等细节描写,体现白居易"其事核而实"的写实主义诗风。

创作背景

《采地黄者》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翻译注释

翻译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

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

注释

(1)口食:口粮。

(2)易:换取。

(3)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糇(hóu):干粮。

(4)凌晨:清早。

(5)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

(6)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7)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8)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与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

(9)啖:给······吃。

(10)可使照地光: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11)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全文拼音版

cǎihuángzhě
màichūnsǔnqiūzǎoshuāng
suìyànkǒushítiánzhōngcǎihuáng
cǎizhījiāngyòngchíhóuliáng
língchénchúyíngkuāng
xiéláizhūménjiāmàibáimiànláng
jūndànféi使shǐzhàoguāng
yuàncánjiùcháng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采莲令·月华收

〔宋代〕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采樵作

〔唐代〕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采桑女

〔唐代〕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采莲赋

〔南北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