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

〔明代〕皇甫汸

仙家无甲子,吴俗纪生辰。

首夏蓬山会,终宵脯枣陈。

蓂犹未满荚,月已渐成轮。

不见悬壶客,何由觅异人。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仙家无甲子,吴俗纪生辰。

神仙(长生不老)是不需要计算年龄的,按照吴地的风俗,大家还是习惯纪念吕洞宾的生辰。

首夏蓬山会,终宵脯枣陈。

进入四月就开始在蓬莱山集会,通宵陈列果脯红枣之类的供品。

蓂犹未满荚,月已渐成轮。

蓂草还没长满荚,月亮已经渐渐成为圆轮。

不见悬壶客,何由觅异人。

再也看不见那个悬壶济世的大善医了,大家为何还会寻觅这个仙人呢。

注释

(1)终宵:彻夜、通宵。

(2)蓂:传说中的瑞草,它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历荚。

(3)悬壶:指行医、卖药。

四月十四日拼音版

yuèshí
xiānjiājiǎshēngchén
shǒuxiàpéngshānhuìzhōngxiāozǎochén
míngyóuwèimǎnjiáyuèjiànchénglún
jiànxuányóurén

作品简介

《四月十四日》是明代诗人皇甫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出仙家不计岁月,但世俗仍然重视仙家生辰;颔联描绘了蓬山聚会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颈联通过蓂荚未满而月已圆,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变化;尾联则说人们再也无法见到那悬壶济世的异人了,但仍会怀念他、寻觅他。全诗意境悠远,情感含蓄,表现出古人对仙人的纪念、崇拜,和对超凡脱俗之境的向往。

作者介绍

皇甫汸(1498—1582),字子循,号百泉,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诗人。他与兄皇甫冲、皇甫涍、弟皇甫濂并称“皇甫四杰”,其诗才敏捷,风格秀丽,是“吴中诗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官至云南按察司佥事。著有《皇甫司勋集》。皇甫汸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四言诗·祭母文

〔近代〕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四园竹·浮云护月

〔宋代〕周邦彦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四言诗·妇女解放

〔近代〕毛泽东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