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十六夜出

〔宋代〕姜夔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皇城大道的珠帘整整齐齐垂在两旁,千万支银烛晃动着照亮夜空。春风吹过红楼下,这世上谁能懂我像杜牧转世般的忧伤?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狂欢正热闹,夜色却已深沉。等明天清早,春天就会离开桃树枝头。鼓乐声渐渐远去,游人也都散尽,只有天边月亮懂得我回家的惆怅。

注释

(1)辇路:京城中天子车驾常经过的大道,亦称辇道。辇:用人拉挽的车,秦汉后专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车子。

(2)僛僛:形容舞摆之状。

(3)历历:清晰可数。

(4)三生杜牧:以杜牧自拟,说杜牧是自己的前生,自己是杜牧的来生生,即佛教之前生、今生、来生。杜牧之,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早年落观,曾放浪于诗酒歌楼间。

(5)夜何其:夜如何,指夜深。

鹧鸪天·十六夜出拼音版

zhètiān··shíliùchū
niǎnzhūliánliǎngxíngchuíqiānzhīyínzhúdōngfēnghónglóuxiàshuíshísānshēngzhī
huānzhènghǎomíngcháochūnguòxiǎotáozhīshēngjiànyuǎnyóurénsànchóuchàngguīláiyǒuyuèzhī

作品简介

《鹧鸪天·十六夜出》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姜夔自度曲,以南宋临安元宵盛况为背景,抒写词人孤怀独抱的寂寥。上阕极写都城繁华:"辇路珠帘"见皇家气派,"千枝银烛"状灯火辉煌;而"谁识三生杜牧之"句陡然转折,自比唐代杜牧,暗寓才士不遇之慨。下阕"欢正好,夜何其"六字浓缩良宵苦短之思,"春过小桃枝"隐喻欢期易逝;结句"惆怅归来有月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意境,而更显孤清。全词在秾丽与清空的张力间,展现姜夔"清空骚雅"的独特词风。

创作背景

《鹧鸪天·十六夜出》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时姜夔寄居杭州。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元宵节"灯烛华灿,竟夕乃止",词中"千枝银烛"即此场景。姜夔以布衣终身,虽受范成大等名流赏识,却始终未获仕进。"三生杜牧之"的自喻,既因杜牧曾作《张好好诗》寄托身世之感,更因二人都擅咏史怀古,心怀家国。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炽热相比,姜词结句的"有月知"更显文人式的冷寂。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代〕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赠友

〔清代〕文廷式

万感中年不自由,角声吹彻古梁州。荒苔满地成秋苑,细雨轻寒闭小楼。

诗漫与,酒新蒭,醉意世事一浮沤。凭君莫过荆高市,滹水无情也解愁。

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