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宋代〕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作品简介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是宋代陈文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要描写元兵大军压境,兴化军守军力量单薄,诗人独守孤城,局势艰危,之后诗人被俘也不投降。该诗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坚强不屈之志。此诗化用典故,自然贴切,增加全诗的启承、顿挫之美,全诗大气磅礴,感情郁勃。

创作背景

陈文龙是咸淳四年(1268年)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因反对贾似道误国而遭贬。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入临安,虏宋全太后、帝㬎等北归。宋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于温州奉益王赵昰(时年九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昺(时年六岁)副之。五月,益王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陈文龙复任参知政事,守兴化军。元军大举攻城,力屈被俘,即日绝食,卒于杭州。《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这首诗,作于被押赴杭州的途中。

翻译注释

翻译

孤军坚守小小营垒与元军对抗,形势危急,万难支持下去,我这一介书生怀抱报国壮志,坚定不移。

眼见大势已去,自杀于沟渎间,决非我该做的事;朝廷命臣捐躯于边疆,正在此时。

我深信作为俘虏必无生路,壮烈的英雄决不能树起可耻的降旗。

一家百余口已相继死于国难,我的一片丹心只有天地可知。

注释

(1)仲子:第二个儿子。

(2)斗垒:斗大的营垒,这里指兴化军。

(3)孤危势不支:既孤立无援而又处于危险境地,故势难支持。

(4)书生:作者自指。

(5)守志:抱定志向。

(6)自经:自杀。

(7)沟渎:田间小水沟。

(8)臣死封疆:做臣子的要死守封疆。

(9)累囚:被拘系的囚徒。

(10)衅鼓:以血涂鼓的间隙。古代钟鼓等器皿铸成后,常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皿的缝中,作为祭祀。

(11)百指:十口人。

(12)沦胥:“相率”的意思。《诗经·大雅·抑》:“无沦胥以亡。”这里谓一家十口相率死去。

(13)丹衷:赤胆忠心。

全文拼音版

yuánbīngzhìshāshīzhòng
dǒulěiwēishìzhīshūshēngshǒuzhìdìngnán
jīnggōufēishìchénfēngjiāngshìshí
xìnléiqiúkānxìnwèiwénlièshìshùxiáng
ménbǎizhǐlúnjìnwéiyǒudānzhōngtiānzhī

作者介绍

陈文龙(1232—1277),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字君贲,一字德刚,又字志忠。陈俊卿后裔。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初名子龙,度宗为易今名。贾似道爱其文,礼重之。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襄阳失陷,上疏论贾似道之失,黜知抚州,旋遭劾罢。贾似道鲁港兵溃,得起为左司谏,寻迁侍御史。德祐元年(1275年),累迁至参知政事。元军逼近临安,弃官归乡。端宗即位,复拜参知政事。寻为闽广宣抚使,又改知兴化军。元军攻破兴化,被俘,械系送杭州,绝食而死。

相关推荐

元丰行示德逢

〔宋代〕王安石

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元日述怀

〔唐代〕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夜

〔宋代〕朱淑真

压尘小雨润生寒,云影澄鲜月正圆。

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香街宝马嘶琼辔,辇路轻舆响翠軿。

高挂危帘凝望处,分明星斗下晴天。

元夕木阁山火

〔明代〕王守仁

荒村灯夕偶逢晴,野烧峰头处处明。

内苑但知鳌作岭,九门空说火为城。

天公为我开奇观,地有兹山不世情。

却恐炎威被松柏,休教玉石遂同赪。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