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书帖

〔魏晋〕王羲之

廿二日羲之报:近得书,即日又得永兴书,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尔沉滞。忧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报。

作品简介

《近得书帖》为行草作品,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王羲之行书”一节叙及:“忽简为草,忽繁为行(甚至为行楷),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这样写,既不受草法制约,又不拘于行法,自由变化,十分顺其心志,行草就这样产生了”。“这是由于古人将书法用之于日常生活时,总以‘便’字为要旨,在求便的同时又有兴致的起伏、涨落在其书写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近得书帖》时草时行,自由变化,带来章法行气的丰富性。

翻译注释

翻译

最近得到您的来信。今天又收到您在永兴写的信,十分欣慰。我想您在路途上一切尚好。我的病痛还是那样,血气积滞而不通畅。忧虑不安地度日。

注释

(1)即日又得永兴书:“永兴”为地名,浙江萧山。三国吴时,称永兴,属会稽郡。“吾疾故尔沉滞”,沉滞:积滞,郁积。“忧悴解日”中的解日:消磨时日。宋秦观《〈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无以解日。”

(2)沉滞:是指血气积滞而不通畅。这一疾病是王羲之服食带来的症状。晋人对生命的问题特别关注,为了延长生命,他们企仰服食。服食却常常带来负面的效应,“沉滞”就是其中一症。王羲之在无法解脱的痛苦矛盾的状况下,只有“忧悴解日”了。

全文拼音版

jìnshūtiē
廿niànèrzhībàojìnshūyòuyǒngxìngshūshénwèixiǎngzàidàoěrěrchénzhìyōucuìjiěmiànjìnzhībào

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的诗

相关推荐

花犯·苔梅

〔宋代〕王沂孙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宋代〕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古人谈读书

〔宋代〕朱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南池

〔唐代〕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䍦。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