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闻杜鹃

〔宋代〕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二月里在山中就听到了杜鹃的悲啼,各种花草争芳斗艳的光景已经停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没等到暖风吹拂绿树早已繁茂成阴,何用小小的杜鹃声声哀鸣枉自啼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北窗下移灯四面张望时间已近三更,又听见南山高林中不时传来鹃啼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你叫着“不如归去”其实你也无处可归,何苦声声催归以至引起我伤感动情!

注释

(1)消歇:休止,消失。

(2)熏风:和暖的风,即春风。借指初夏。

(3)区区:辛苦的意思。

山中闻杜鹃拼音版

shānzhōngwénjuān
shānzhōngèryuèwénjuānbǎicǎozhēngfāngxiāoxiē
绿yīnchūdàixūnfēngniǎoliúxuè
běichuāngdēngsāngēngnánshāngāolínshíshēng
yánguīguīchùyòngduōyánshāngqíng

作品简介

《山中闻杜鹃》是北宋诗人洪炎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四句通过南国二月已是晚春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怀;后四句写当更深夜静,诗人在北窗下,朝着远在北面的家乡,不免勾起不绝如缕的思念。全诗以杜鹃的悲鸣与诗人哀伤喟叹汇在一起,不但渲染了流落异乡的悲愁,而且也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其所用字句都很寻常,但感情真挚动人,极富感染力。

创作背景

钱钟书《宋诗选注》谓此诗“是金兵侵宋,炎逃难时所作”。据阙名者所著《洪炎小传》云:“靖康初,炎家洪城(今江西南昌)”。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洪州,至次年四月退出。建炎四年(1130)二月,洪炎避居金溪。《山中闻杜鹃》此诗应即写于此时此地。

作者介绍

洪炎(1067—1133),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元祐末年登进士第。南渡后官至秘书少监。其为黄庭坚的外甥,列入江西派。诗歌意趣深沉,有《西渡集》传世。洪炎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山中寡妇

〔唐代〕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

〔宋代〕释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山中独吟

〔唐代〕白居易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

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

山中四咏

〔明代〕元鹏

【其一】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其二】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其三】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其四】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