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作品简介

《杨氏之子》是南朝志人小说代表作,收录于《世说新语·言语》。全文仅六十余字,却完整呈现"访友-设果-戏谑-妙答"的情节链。孔君平以"杨梅"谐音逗趣,杨氏子以"孔雀"反唇相讥,构成"姓-物"关联的双重妙对。该文作为古代少儿机智故事的典范,其对话之精妙、反应之迅捷,展现魏晋时期"机警辩捷"的名士风尚。

创作背景

《杨氏之子》此篇成书于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撰《世说新语》收录。"孔君平"或为虚构人物,故事反映魏晋士族重视少儿早慧的风气。其谐音双关手法既承《战国策》"晏子使楚"的辩术,又开《聊斋》"狐谐"之先河,今被收入多种文言启蒙读本。

翻译注释

翻译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1)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2)甚:非常。

(3)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4)孔君平诣: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诣:拜见。

(5)设:摆放,摆设。

(6)乃:就;于是。

(7)示:给……看。

(8)曰:说。

(9)未闻:没有听说过。

(10)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全文拼音版

yángshìzhī
liángguóyángshìjiǔsuìshèncōnghuìkǒngjūnpíngzàinǎiérchūwèishèguǒguǒyǒuyángméikǒngzhǐshìéryuēshìjūnjiāguǒ
éryìngshēngyuēwèiwénkǒngquèshìzijiāqín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相关推荐

古人谈读书(三首)

〔先秦〕佚名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少年中国说(节选)

〔近代〕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书戴嵩画牛

〔宋代〕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司马光

〔宋代〕佚名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之初

〔宋代〕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精卫填海

〔先秦〕佚名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铁杵成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