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亭

〔金代〕元好问

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

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马来。

胜概消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悲哀。

远游拟续骚人赋,所惜忽忽无酒杯。

作品简介

《颍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颍亭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置身于颍亭美景时的悠然自得心情;又因处战乱年代,更加怀想过去的太平日子,加留恋眼前的如画境界,而发出了“胜概消沉几今昔”的深痛感慨。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辞去权国史院编修的职务,返回登封,来到颍亭游览,游览时写下《颍亭》该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泠的颍水飘散着风烟,寥阔的天地默默地旋回,我来到颍亭独自眺赏,心情也觉得悠哉游哉。

春风吹拂着澄碧的河水,更显出那对鸥鸟神态恬静,落日映照着起伏的群山,就好似万匹骏马飞奔而来。

美景良辰一幕幕烟消云散,古往今来有多少沧桑迁改?中年的我来此登览,更感到时光流逝令人悲哀。

远游他乡的我,有心续写骚人的辞赋,只可惜匆匆而来,没有美酒遣兴抒怀。

注释

(1)颍亭:在今河南登封,地处颍水上游。

(2)颍上:颍水之上。颍水,河名,源出嵩山西南。

(3)孤赏:独自观赏。

(4)悠哉:闲适的样子。哉:语气词。

(5)万马来:比喻群山起伏,如万马奔来。

(6)胜概:美丽的景色。

(7)消沉:消融,隐没。

(8)今昔:现在和从前,这里用来表示岁月的流逝。

(9)远游:在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诗人自己的离家远走,也指屈原的《远游》。屈原作《离骚》,因此称他为骚人。

(10)无酒杯:意为无酒助兴。

全文拼音版

yǐngtíng
yǐngshàngfēngyāntiānhuíyǐngtíngshǎngyōuzāi
chūnfēngshuǐshuāngōujìngluòqīngshānwànlái
shènggàixiāochénjīnzhōngniándēnglǎnbēiāi
yuǎnyóusāorénsuǒjiǔbēi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金兴定五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潜心著述。其诗沉郁苍劲,堪称金代诗坛巨擘,《论诗三十首》系统阐述诗歌理论,《岐阳三首》写亡国之痛,感人至深。词作兼有豪放、婉约之风,《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传诵千古。编有《中州集》保存金源文献,著有《遗山集》。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和子由踏青

〔宋代〕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点绛唇·春闺

〔明代〕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代〕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春江晚景

〔唐代〕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祝英台近·缒银瓶

〔近代〕吕碧城

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渌搴芳,梦堕楚天远。最怜娥月含颦,一般消瘦,又别后、依依重见。

倦凝眄,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畹?滞粉黏香,绣屧悄寻遍。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