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形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夏日余杭的壮丽景色为描绘对象,展现了其开阔高爽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底蕴。诗的前两联先以“四方无”反衬余杭山水之胜,再细描灵隐天竺的奇峰与西湖的荷花青松,形成鲜明对比与呼应;颈联转入古迹名胜,以历史人物的联想,增添了文化深度与历史厚重感;尾联则回归诗人自身,抒发面对美景的感慨与矜持之情。全诗结构严谨,从全景到细节,层层递进,语言疏淡流畅,通俗易懂,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文美与情感美于一体的佳作。
馀杭形胜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余杭形胜》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余杭山水,造化钟毓,特为灵秀。隋唐以还,都市经济高度繁荣,人文荟萃,风流雅集,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题咏吟啸于这一片温柔山水中,珠玑篇什,蔚为大观。长庆二年(822)七月至长庆四年(824)五月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筑堤浚湖,为民兴利,政暇之余,留连山水,以特有的敏感较早发现了余杭景观的自然美并形之于歌咏,写下大量写景诗,这首诗即是其中代表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余杭的地理形势为四方所无,州傍着青山,县枕着西湖。
环绕城廓的荷花盛开三十里,拂贴内城的松树有一千多株。
灵隐山的梦谢亭已名传千古,整饰一新的教妓楼原本姓苏。
独有太守我的年纪太老了,白胡须难以相称这美丽西湖。
注释
(1)余杭:即杭州。唐称杭州,天宝元年(742)又改称余杭郡。
(2)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壮美。
(3)县:唐代曾设钱塘县,属杭州郡。州、县,均指今浙江省杭州市。
(4)湖:西湖。
(5)绕郭荷花:护城河中荷花。郭,古代在城的外围修筑的城墙,也时常用来泛指城镇。
(6)拂城:贴城、靠城。
(7)松树一千株:《西湖游览志》载,唐开元中,袁仁敬为杭州刺史,自行春桥至灵隐下栽植松树,左右各三行,苍翠夹道。时称“九里松径”。
(8)梦儿亭古传名谢:白居易自注:“州西灵隐山上有梦谢亭,即是杜明浦梦谢灵运之所,因名客儿也。”梦儿亭又名梦谢亭,在杭州城西灵隐山畔。据说南朝宋谢灵运降生后,其父打算把他寄养在佛寺。灵隐寺僧杜明禅师夜梦东南有贤人相访,次日谢灵运至。后杜明禅师建梦儿亭以为纪念,灵运小名客儿,因又名客儿亭。见钟嵘《诗品》及《云笈七签》。
(9)教妓楼:教习歌姬舞女技艺的楼馆。
(10)道姓苏:说是姓苏。白居易自注:“苏小小,本钱唐妓人也。”因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故唐朝时杭州的教妓楼仍托名姓苏。
(11)使君:白居易自称。汉代称太守为使君,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官阶相当汉代的太守。
(12)风光:指自然美景。
(13)不称:不适应,不相配的意思。
(14)髭须:胡须。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风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赠赵协律皙
俱识孙公与谢公,二年歌哭处还同。
已叨邹马声华末,更共刘卢族望通。
南省恩深宾馆在,东山事往妓楼空。
不堪岁暮相逢地,我欲西征君又东。
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溪晚凉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玉楼春·燕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行行游且猎篇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即目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