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作品简介

《江上看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江上看山时所见山川如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自眉州赴汴京船行途中内心愉悦之情。

创作背景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江上看山》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

翻译注释

翻译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

(1)走马:奔跑的骏马。

(2)倏忽:很快地,忽然。

(3)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4)变态:改变形态。

(5)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6)微径:山间小路。

(7)缭绕:回环旋转。

(8)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9)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全文拼音版

jiāngshàngkànshān
chuánshàngkànshānzǒushūguòshùbǎiqún
qiánshānchábiàntàihòulǐngjīngbēn
yǎngkànwēijìngxiéliáoràoshàngyǒuxíngréngāopiāomiǎo
zhōuzhōngshǒuyánfānnánfēiniǎo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江令人请赞

〔宋代〕释宗杲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疃,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江城子·病起春尽

〔明代〕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宋代〕田为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余香,惹鸳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