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唐代〕齐己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天空澄澈无云,清露湿衣。在星光外一轮圆月升腾而起。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渐渐升高,东面的高楼也不能遮蔽它,当行于天际之时,四海之内都可看见。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清光自可让人吟咏,月中桂影却不能攀折。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可怜那半夜美丽的月影,正照着贵戚近臣喝残的酒杯。

注释

(1)空碧:指澄碧的天空。

(2)清规:月。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

(3)当午:正午;中午。

(4)皓魄:指明亮的月光。

(5)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中秋月拼音版

zhōngqiūyuè
kōngyún湿shīqúnxīngguāngwàiyǒngqīngguī
dōnglóuàijiàngāoshìhǎidàikàndāngshí
háifēnmíngyínhàokěnjiàoyōuàndānzhī
liánbànchánjuānyǐngzhèngduìhóucánjiǔchí

作品简介

《中秋月》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一首咏月七言律诗。此诗以中秋明月为核心意象,既赞月华之澄明,又暗含对世间不平的隐讽。首联“空碧无云露湿衣”以碧空无云、清露湿衣的质感烘托月夜静谧,“群星光外涌清规”凸显月轮清辉超越群星;颔联“东楼莫碍渐高势”赋予明月上升的动势,寄托“四海待看”的普世情怀;颈联转写诗人对皓月丹枝的吟赏幽独;尾联笔锋陡转,以“可怜”二字引出“五侯残酒池”的奢靡场景,与月之清辉形成尖锐对比。全诗境界开阔,语言凝练,在传统咏月题材中注入社会观察,体现了诗僧关切现实的艺术追求。

创作背景

《中秋月》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具体年份不详。齐己虽为方外僧人,但常与文人官吏交游,对社会现实有深刻洞察。唐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尾联“五侯残酒池”暗指权贵宴饮无度,与民间疾苦形成对照。诗中“四海待看当午时”既写月至中天的自然现象,亦暗含对公平世道的期待,折射出晚唐社会矛盾激化背景下,诗僧以明月为镜观照世情的批判意识。

作者介绍

齐己(863—937),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尝住江陵龙云寺,自号衡岳沙门。性颖悟,善琴棋书法。诗多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为时人称赏。间有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著有《白莲集》等。《全唐诗》存诗10卷。齐己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中秋月

〔唐代〕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代〕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

〔明代〕王守仁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中秋月

〔唐代〕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中秋京邸

〔清代〕邹祗谟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笳。

北阙横秋色,西山隐暮霞。

故园丛桂树,应发昔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