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起

〔宋代〕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作品简介

《舟中夜起》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一点世俗烟火气,细微地写了夜宿湖中的景况。在描写中,尤其突出了一个“静”字,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动态还是静态,大景还是局部,都紧紧为写静夜服务。

创作背景

《舟中夜起》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诗人写完此诗不久,就发生了险些使苏轼丧生的 “乌台诗案”。

翻译注释

翻译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

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

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一轮明月西坠,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哎,我的一生老是忧愁不安,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是转眼过去,留作他年回想。

你看,一会儿,鸡叫了,寺庙的钟声在湖面回荡,鸟儿惊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注释

(1)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2)菰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

(3)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4)舟人水鸟两同梦: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梦乡。

(5)惊窜:受惊而逃窜。

(6)渚:水边。

(7)吊:怜悯。

(8)寒蚓:即蚯蚓。

(9)落月挂柳看悬蛛: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10)忽忽:失意恍惚状。

(11)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12)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13)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全文拼音版

zhōuzhōng
wēifēngxiāoxiāochuīkāiménkànyuèmǎn
zhōurénshuǐniǎoliǎngtóngmèngjīngcuànbēn
shēnrénxiāngguǎnxíngyǐngxiāng
àncháoshēngzhǔdiàohányǐnluòyuèguàliǔkànxuánzhū
shēngyōuhuànqīngjìngguòyǎnnéng
míngzhōngdòngbǎiniǎosànchuántóuháixiā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舟中晓望

〔唐代〕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舟中望月

〔南北朝〕朱超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舟中晚起

〔唐代〕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舟中二首·其一

〔宋代〕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舟行入剡

〔唐代〕崔颢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舟前小鹅儿

〔唐代〕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