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宋代〕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作品简介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是南宋词人曾觌所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片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全词描写了邯郸道上的见闻,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沉郁情怀。作者用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痛苦。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当他行进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邯郸道上,望见丛台遗迹,胸中的阵痛更不由得涌了上来,于是写下了《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这首词。

翻译注释

翻译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

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注释

(1)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2)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邯郸:古赵国国都。

(4)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5)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

(6)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全文拼音版

qíné··hándāndàoshàngwàngcóngtáiyǒugǎn
fēngxiāohándāndàoshāngxíngshāngxíngfánhuáshùnkān
cóngtáixiāojīnzūnguǎnkōngchénkōngchénliántiānshuāicǎoyúnníng

作者介绍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1171),迁承宣使、节度使。淳熙元年(1174),除开府仪同三司。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著有《海野词》。

曾觌的诗

相关推荐

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咏桐

〔宋代〕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秋寂寞

〔宋代〕孙道绚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

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忆秦娥·梅谢了

〔宋代〕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忆秦娥·情脉脉

〔宋代〕程垓

情脉脉,半黄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记得,袖香熏窄。

别来人远关山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忆秦娥·春酲薄

〔宋代〕刘克庄

春酲薄,梦中毬马豪如昨。豪如昨。月明横笛,晓寒吹角。

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当时错,铁衣犹在,不堪重著。

忆秦娥·伤离别

〔宋代〕何梦桂

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音书绝。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伤心长记中秋节。今年还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圆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