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

〔唐代〕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作品简介

《紫薇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进而感到更加寂寞。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这首诗字句浅白、叙事清晰。

创作背景

《紫薇花》这首诗一题《直中书省》。“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订诏令的机构。因为省中多植紫薇,曾改名为紫薇省。白居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二年中白居易在中书舍人任上紫薇花开的日子。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在丝纶阁值班,没什么文章可写,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

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注释

(1)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

(2)刻漏:古时用来滴水计时的器物。

(3)紫薇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

全文拼音版

wēihuā
lúnxiàwénshūjìngzhōnglóuzhōnglòucháng
zuòhuánghūnshuíshìbànwēihuāduìwēiláng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紫骝马

〔唐代〕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紫萸香慢·近重阳

〔宋代〕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紫芝歌

〔两汉〕佚名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紫萸香慢·送雁

〔清代〕屈大均

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飚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

秋声,宿定还惊。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断续,终夜伤情。跨羊小儿争射,恁能到,白蘋汀。尽长天遍排人字,逆风飞去,毛羽随处飘零,书寄未成。

紫骝马

〔唐代〕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