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歌

〔近代〕鲁迅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作品简介

《湘灵歌》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四句揭露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黑暗、萧条、冷落、腐败。全诗借湘灵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记:“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这首诗手稿题“辛未仲春偶作,奉应松元先生雅属”,可见是赠给松元的。鲁迅的日本友人松元三郎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当时是上海日本女子学校的教师。

翻译注释

翻译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

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

(1)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

(2)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3)皎如皓月窥彤云: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4)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

(5)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中夜,典出韦应物《秋夜》:“朔风中夜起”。竦,担心,害怕。

(6)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

(7)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8)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

全文拼音版

xiānglíng
wénxiāngshuǐrǎnjīnwénxiāngshuǐyānzhīhén
xiānglíngzhuāngchéngzhàoxiāngshuǐjiǎohàoyuèkuītóngyún
gāoqiūsǒngzhōngfāngquánlíngluòchūn
wányáorénwéntàipíngchéngxiàngyíngqiūmén

相关推荐

湘中作

〔唐代〕张九龄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湘月·天风吹我

〔清代〕龚自珍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湘妃

〔唐代〕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湘月·五湖旧约

〔宋代〕姜夔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代〕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中

〔唐代〕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