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雨和杜韵

〔明代〕王守仁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作品简介

《因雨和杜韵》此诗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次韵杜甫诗作的一首秋夜感怀诗。首联以“疏雨暗柴门”“残荷泻石盆”勾勒秋雨萧瑟之景,暗喻心境之寂;颔联“万里沧江生白发”化用杜甫“白发沧江上”,叹漂泊年老,“几人灯火坐黄昏”则孤问无人共语,苍茫独绝;颈联写客途秋早、荒径菊存,既伤时亦自喻孤贞;尾联忆故园耕钓、蓑笛江村,透出归隐之思。全诗沉郁顿挫,得杜诗神髓,而“心物合一”之境尤见阳明哲学底色。

翻译注释

翻译

傍晚堂对疏雨,外面是昏暗的柴门,阵雨掠过残荷,忽地像倾翻石盆。

漂泊江河茫茫万里,我都生了白发,世上有几人如此灯下对坐在黄昏?

奔波于客途最先感知秋天的到来,荒凉的道上只有可怜的野菊尚存。

想到那家乡中耕作和垂钓的地方,披短蓑带长笛,逍遥自在出入江村。

注释

(1)疏雨:稀疏的小雨。

(2)荒径:荒凉的小路。

全文拼音版

yīnyùn
wǎntángshūàncháiméncánxièshípén
wàncāngjiāngshēngbáiréndēnghuǒzuòhuánghūn
zuìjuéqiūxiāndàohuāngjìngwéiliánshàngcún
quèyuángēngdiàochùduǎnsuōchángxiàjiāngcūn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创立“心学”,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对程朱理学“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自觉,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学派”。其学说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平定为患江西的宁王之乱,展现军事才能。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等,文集为《王文成公全书》。

相关推荐

因雨遣兴

〔宋代〕陈宗远

细雨冥冥风顿凄,微沾沙路不成泥。

珠排檐网凝丝重,琼积荷盘压柄低。

青草岸头三月暮,黄梅叶外一山迷。

小塘水满鱼过堑,随浪流沟入古溪。

和夫子九日拟登吴山因雨不果原韵

〔清代〕冯娴

重九宜晴雨声密,相望窗前秋瑟瑟。

未过小圃访黄花,恐负花期被花责。

芳辰寂寂遣情难,倦插茱萸感百端。

身世浮萍空碌碌,何如秦女早乘鸾。

怜予夙怀林下志,幼对溪山愿差遂。

年来四壁聊可栖,悠然三径有馀致。

潇潇风雨静中听,竹影松枝帘外青。

兴到岂知尘内事,烟云间泼墨无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