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凌十一归长沙

〔清代〕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昨日的细雨送走了残秋,落叶或东或西,随着流水漂荡。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命运预先注定,行动停留、快慢缓急,都不由自己做主。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无论是求道还是谋事,都没有什么补益,唯有走过的足迹遍布天下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一杯酒劝你暂且欢喜起来,大丈夫从来就把万里行程看得轻如平常。

注释

(1)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2)前定:宿命论说法,谓凡事均为命中注定。

(3)行止:行动的踪迹。

送凌十一归长沙拼音版

sònglíngshíguīchángshā
zuówēisòngcánqiūluòdōng西suíshuǐliú
shìjiānwànshìjiēqiándìngxíngzhǐchífēiyóu
móudàomóushìliǎngzhǐyǒubiànjiǔzhōu
bēiquànjūnqiěhuānzhàngyóuláiqīngwàn

作品简介

《送凌十一归长沙》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一首七言送别诗。此诗以秋景起兴,阐发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展现儒者旷达的胸襟。首联“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以落叶流水暗喻人生漂泊,奠定全诗萧瑟而超然的基调;颔联“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直抒宿命观,反映曾国藩融合儒家进取与道家顺应的哲学思想;颈联“谋道谋事两无补”流露对现实功业的反思,尾联“丈夫由来轻万里”则以豪语作结,在劝慰友人中彰显士大夫以天下为家的担当。全诗语言质朴而理趣深远,堪称晚清士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写照。

创作背景

《送凌十一归长沙》此诗作于咸丰元年(1851年)秋,时曾国藩任京官十余年,正处于创建湘军前的人生沉淀期。凌十一是湘籍同乡,辞京返湘之际,曾国藩借送别抒怀。诗中“万事前定”之叹,既暗合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时局困顿,亦反映作者在理学修养中对“天命”与“人事”关系的辩证思考。“足迹遍九州”的壮语,预示其后组建湘军、辗转征战的生涯轨迹。此诗可视为曾国藩由文臣向军事家转变前夕的重要心境记录。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晚清重臣、理学家、文学家。道光十八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其学宗程朱理学,注重经世致用,提出"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字修身要诀。家书、日记影响深远,文学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并重,为桐城派后期代表。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其思想与实践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沁园春·长沙

〔近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长沙送李十一

〔唐代〕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投长沙裴侍郎

〔唐代〕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蟾宫曲·长沙怀古

〔元代〕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为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赠长沙公

〔魏晋〕陶渊明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送韦整尉长沙

〔唐代〕张祜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