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宋代诗人李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前两联先写月之形状,圆如宝镜,后写月之亮光,普照千里,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有关月亮的神话,进一步丰满了月之神韵,尾联即由神话而生出畅游天河的美好愿望。这首诗借中秋之月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写景状物与传说想象融为一体,立意新颖,构思奇巧。
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据李朴《宋史》本传记载,“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考钦宗即位在宣和七年十二月(1125),《中秋》此诗可能就作于次年中秋。若如此,则此诗是写给宋钦宗,自明其心志抱负之作。若非如此,考其所处时代官场之混乱污浊,以及“更待银河彻底清”之句,也必定是有所寄托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晶莹皎洁的月亮像一面宝镜升到天上,云间仙境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声响。
今夜一轮满月把秋天分成两半,它把月色洒在云间大道上千里万里亮堂堂。
狡黠的仙兔好像要从弦外跳落,妖异食月的蛤蟆你别现身以免遮住月光。
我要和朋友相约一起登上直通银河的仙筏,只等那银河彻底清清亮亮。
注释
(1)皓魄:指月亮。魄,古人称月光初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2)宝镜: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
(3)仙籁:仙境的声音。这里是指自然界的风声。籁,原指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4)平分秋色:把秋色分为两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值秋季之半,故称平分秋色。
(5)云衢:云海中月亮运行的轨迹。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6)狡免:指传说里月中捣药的白兔,据说它可以使月亮生光。
(7)弦:阴历每月的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每月的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月亮缺下半,称下弦。
(8)妖蟆:传说中的月里蟾蜍,能食月,使月亮产生圆缺变化。南宋方岳《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妖蟆不为中秋地,老兔先奔昨夜寒。”
(9)灵槎: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天上的筏子。晋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见年年八月有浮搓去来不失期。”槎,竹筏。
(10)拟约:打算邀请。
(11)银河:天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朴的诗
相关推荐
中元作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中牟道中二首·其一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中牟道中二首·其二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兴乐·池塘暖碧浸晴晖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轻飞。红蕊凋来,醉梦还稀。
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东风寂寞,恨郎抛掷,泪湿罗衣。
中秋月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中秋京邸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笳。
北阙横秋色,西山隐暮霞。
故园丛桂树,应发昔年花。